第三十一章 意气之争(2 / 3)
、徐盛在之外还有两人,羽林军的统领蒋钦、甘宁麾下的大统领韩星。
他们二人,一人是代表了羽林军四千五百人前来待命,一人则是代表了甘宁麾下的一支三千五百人的队伍前来待命。
相较于人数更多的羽林军,徐盛毫无疑问更相信另一支队伍。因为在他眼中,有番号的羽林军还只是一支新军,而另一支还没番号的队伍却至少也是百战精兵。
倒不是徐盛有意贬低羽林军,他只是针对战局提出最稳妥的方案。
此前,甘宁就向季书说过军队的简单分级,新军、精兵、精锐。
最差的一级自然是世家私兵、水贼、山贼之类,没有经过正规军的训练,不懂得军阵配合。他们之间缺少信任以及配合的默契,许多人还没有见识过战场上的血腥。在惨烈的战场上,他们往往是最容易崩溃的,有时不但成不了战力,反而打乱己方的阵脚成为累赘。指挥他们仿佛就像拿着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刀剑,充满了紧张和刺激。
相信没有一个将军会喜欢这种刺激。
第二级就是刚刚建立的新军,只通过了简单的训练,缺少作战经验。许多部队建立已久,但疏于训练或者几乎没打过什么仗也会被划为这一级,称为杂牌军。这一级的军队能发挥一定的战斗力,也不会那么轻易崩溃,勉强才能算上将军手中的一张牌。
第三级的精兵,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军队,许多士兵更是历经许多大小战役存活下来的老兵。他们懂得怎样更有效率地杀人,怎样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怎么更有机会活下来。
一支精兵和一支新军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对胜利的渴望。
如果形象地对比:二级的军队就像一把钝刀,一刀砍下去有可能杀死敌人,也有可能杀不死,模棱两可,需要指挥者细细琢磨;而三级的军队则是一把能忠实完成指挥者意图的利剑。
精锐和王牌暂且不去提它,徐盛认为,既然是最重要的战场,那就应该用最好的刀。
新军和精兵,当然选精兵了。
所以,当季书说出要派羽林军奔赴北门的时候,徐盛提出让韩星领军去支援。
不用奔赴战场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幸运,但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这样的看轻是最难言的耻辱。
韩星不由地悄悄撇了一眼身边官职低他一级的蒋钦,羽林军建制还没有完善,并没有大统领级别的将军,但韩星不会因此看轻别人。见到蒋钦脸色铁青,韩星暂时没有说话,他倒不惧战,只是出于尊重想给蒋钦一个先说话的机会。
果不其然,蒋钦压抑着怒色上前一步说道。
“徐将军此言差矣,羽林军同为江东军,何以让甘将军所部去支援就可以,让我羽林军前去支援就是‘有些欠妥’?”
徐盛转头看向蒋钦,微微皱起了眉毛。
江东扩军,各军都吸收了不少新兵,不过几仗下来若是没死的自然会被各自的军队同化吸收。但唯独这支“羽林军”有些不一样,虽然抽调有一部分精兵混编进去,但主体却是世家投降的私兵。
羽林军的基础差了些,虽然经过了一番训练和几场战斗,但是依然只能算是二级军队,想要成长为精兵还需要一些时间。
徐盛知道季书对这支军队寄予厚望,也相信在季书的统帅下这支军队就算不能成为精锐,成为一支精兵也是迟早的事。
可现在的羽林军还有些上不得台面。
“蒋钦,这是在决定军中大事,你觉得你们羽林军能担此重任吗?”
季书笑着看两人互相瞪眼,也不劝解。
徐盛是江东平定之后升为大将的,而他也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屡立战功;蒋钦则是在世家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