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圣旨到了(2 / 3)
……舍不得啊。回想这几年,我们三人初至此地时,水患频发,民生凋敝,吏治亦有不少沉疴旧弊。
是多少个日夜不眠不休,是多少次携手共度难关,一起勘河道、整吏治、劝农桑、兴文教……吃了多少苦,耗费了多少心血,才终于将这片土地治理成今日这般模样?
百姓刚得安居,库廪渐丰,学堂里孩童书声琅琅……我有时真想,若能一辈子就守在这里,看着它越来越好,也是极好的。”
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仍有些烫手的茶杯,仿佛在抚摸这片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
方严知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神来,闻言露出一抹极其苦涩的笑容,他摇了摇头,理性却残酷地点破了现实:“穆兄,一辈子守在这里?不可能的。
你我身在官场,当知朝廷规制,封疆大吏尚且不可久任一地,何况我等?
纵是皇恩浩荡,允我等暂留,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三年?五载?终究是要走的。
能留下一人暂且维系局面,已属万幸。只怕……只怕连一人也留不下多久。”
他的话像冰冷的秋雨,浇灭了最后一丝侥幸的幻想。
三人再次沉默下来,一种沉重的、身不由己的无力感在空气中弥漫。
他们彼此对视,眼中没有官场的虚与委蛇,只有多年并肩奋战积淀下的深厚情谊与绝对信任。
这种默契,无需言语,一个眼神便能知晓对方心中所思所想。
他们比亲兄弟更懂得彼此的理想与坚持,也更明白对方此刻内心的无奈与不舍。
换了任何其他同僚,绝无可能有这般肝胆相照、忧患与共的情分。
正是因为这份深厚的情谊与共同的理想,才对即将到来的分离与未知的前路,感到加倍的惋惜。
然而,圣意如天,从不因个人的意愿而有一丝丝改变。
果然,六月初二,新皇即位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通传天下。
紧接着,一道明发天下的圣旨自紫禁城发出,带着新朝的权威与意志,一路疾驰,直发江南。
这一日,终究还是到了。
余杭府衙正堂,香案早已设好。陈知礼身着簇新的官服,穆云、方严知及府衙上下所有属官皆肃立两侧,气氛庄重而压抑。
宣旨太监高昂而略带尖锐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堂中回荡,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圣旨先是褒奖了陈知礼治理地方有功,政绩斐然,深得民心……然而,这些褒奖之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