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御前争贤(2 / 3)
一听不乐意了,立刻反驳:“周大人此言差矣!陈知礼固然有经济之才,然其最擅长的乃是刑名断狱!
余杭治安清平,乃其一手造就!此等人才,放入户部,岂非大材小用?正当其入主大理寺,整饬法纪,方可彰显陛下清明之治!
你可别忘了,陈知礼走之前就是我大理寺的寺正,破了多少大案要案?”
周尚书吹胡子瞪眼:“李大人怎可说是大材小用?富国强兵,哪一样离得开钱粮?
陈知礼若掌户部,方能发挥其最大才干,惠及天下百姓!岂能局限于一方刑狱?”
“当然是刑狱更重要!律法乃国之重器!”
“胡说!经济才是国之命脉!没有钱可谓是寸步难行!”
……
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竟在御前如同孩童般争执起来,脸红脖子粗,都一口咬定陈知礼是自己的最佳接班人,仿佛陈知礼是什么绝世珍宝,谁都舍不得放手。
皇帝看着眼前这幕,先是愕然,随即是又好气又好笑。
他重重咳嗽一声。
两位老臣这才惊觉失仪,连忙噤声,重新低下头,但脸上仍是一副互不相让的表情。
皇帝放下茶盏,目光在两位老臣身上扫过,缓缓开口道:“两位爱卿之心,朕已知晓。
陈知礼在余杭,确是做出了政绩,朕心甚慰。”
他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戏谑:“只是,朕竟不知,这陈知礼是长了三头六臂不成?既能包揽刑狱,又能掌管钱粮?你们二位倒给朕出了个难题。”
李辉和周尚书闻言,都有些讪讪。
话虽然这样说,但事实也差不多,陈知礼就是百年难遇的全才。
皇帝沉默了一会儿,心中暗自思考着。
他对陈知礼的才能非常了解,的确是百年难遇,实际上,陈知礼就是他特意为太子留下来的人才。
今天看到两位重要的大臣如此激烈地争夺陈知礼,这更加证明了陈知礼确实是一位有能力的臣子。
然而,如何使用陈知礼以及将他安排在什么位置上,这都需要仔细斟酌和权衡。
皇帝想到这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接着,皇帝看着李辉和周尚书,缓缓说道:“李爱卿,周爱卿,你们俩的年纪其实也不算大啊,只不过比朕大了几岁而已。
难道说,朕也应该像你们一样考虑退位让贤了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