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担心不已(3 / 4)
sp; 可自己读书和学医一样赶不上他,这让顾瑞有些气馁。
明山长看着陈钧那副浑不在意、仿佛习以为常的模样,心中不由得微微一揪。
他点了点头,没再多问,温声道:“嗯,既是不碍事便好。写字吧。”
两个孩子复又低下头,专注于笔下的横竖撇捺。
书房里恢复了安静,只有毛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明山长看着两个孩子,转眼间,他教导两个孩子已有三年光阴。
这三年,他几乎是看着这两个小人儿一点点长大,学问一日比一日进步。
尤其是陈钧,其天资之聪颖、悟性之高、记忆力之强,实乃他平生仅见。
六岁多的孩童,四书五经已能熟读理解,作诗对联常常语出惊人,举止言行更是沉稳得像个缩小版的陈知礼,那份专注和自律,有时连成年人都自愧弗如。
然而,越是欣赏喜爱,明山长心底那份隐隐的担忧和心疼就越是清晰。
这孩子,活得太“满”了,几乎没有留下多少属于孩童的嬉戏玩闹时光。
清晨,天还未大亮,他便要起身习武,寒暑不辍,已坚持两年有余,那脸上的青肿想必也是家常便饭。
上午,雷打不动地来自己这里读书受教。
下午,便要背起那个特制的小医箱,和顾瑞一起跟着外祖父顾苏沐去医馆,辨识药材,聆听医理。
要他说,顾瑞是顾家的长子长孙,学医是应该的,说不好将来还要继承家业,钧儿肯定是要科举的,医这方面懂一些就可以了,哪里需要这样1⃣学就是两三年?苏沐还越教越起劲。
晚上,还要完成自己布置的课业,他总不能一点课外功课不布吧?
这般日程,莫说一个六岁稚童,便是成年人也觉吃力。
明山长知道陈知礼和顾家是对孩子寄予厚望,盼其文武双全,将来能继承家学,光大门楣。
可……这般严苛,是否揠苗助长?孩童的天性被压抑,长此以往,是福是祸?
更让明山长心生怅惘的是,他深知陈知礼并非池中之物,在余杭知府任上政绩卓著,声名远播,调回京城中枢是迟早的事。
一旦陈知礼离任,陈钧必然随之北上。
想到那时,自己与这得意弟子便要相隔千里,再见无期,明山长心中便涌起浓浓的不舍。
去年,陈知礼和顾苏沐态度坚决,两次提出要让陈钧和顾瑞正式行拜师礼,皆被他以各种理由婉拒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