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没有假期的新年(3 / 3)
子,大多已失怙恃,无人教导,若只一味养着,极易长成懒汉或走上歧路。
必须让他们读书明理,学习技艺,将来能自食其力!”陈知礼语气坚定。
方严知点头:“大人高见!正该如此!可聘请老秀才教授蒙学,识字算数,明白最基本的人伦道理。
再根据年龄和兴趣,请工匠师傅传授技艺,如木工、泥瓦、纺织、厨艺、绣艺、甚至种植、养殖……庄子那二三十亩地,正好可作为农事练习之所。
如此一来,他们日后离开慈幼堂,也能有一技之长傍身。”
穆云也补充道:“还可与城中商铺、工坊联系,待他们学有所成,可荐去做学徒工,既能谋生,也能继续学习。”
陈知礼颔首:“此乃长远之计。但眼下,还需解决另一个问题:余杭一城之力,恐难承担所有涌来的孤幼。其他州县,难道就无动于衷吗?”
他思索片刻,道:“我拟写一份公文,详述此事,倡议余杭府下辖各县,皆应仿效,根据自身能力筹建慈幼之所,安置本县孤寡,而非将压力全部集中于府城。
此事需尽快上奏朝廷,请求朝廷明确政策,甚至拨付部分钱粮支持,将慈幼抚孤纳入地方官考绩之中,方能持久。”
三人商议已定,立刻分头行动。
这个新年,余杭府衙上下在忙碌中度过。
城外慈幼堂的窝棚连夜搭起,新的管理章程张贴出来,识字的先生和手艺人被请进庄子,孩子们眼中的茫然恐惧渐渐被好奇和一丝希望取代。
虽然困难重重,压力巨大,但陈知礼知道,他们正在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在解决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更是在尝试播下种子,或许微小,却有可能在未来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也让余杭这片土地,变得更加温暖和有力量。
而如何将这份善政推行到全府乃至更远,将是他接下来需要深思和努力的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