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证据的缺失如何将真相公之于众(1 / 4)

加入书签

当苏晨重新坐回到自己的椅子上时,整个综合一科的空气仿佛都变得粘稠起来。

那些先前还在窃窃私语的同事,此刻都像被按下了静音键,只用眼角的余光,小心翼翼地在他身上扫来扫去。

那些目光里,混杂着太多复杂的东西——有嫉妒,有揣测,有敬畏,甚至还有一丝丝不易察觉的讨好。

就在几周前,这个位子还是整个办公室的“风水洼地”

,谁坐谁倒霉。

而现在,这里俨然成了一块被新领导“开过光”

的宝地,充满了神秘的、令人向往的气运。

苏晨能感觉到,那些原本疏远、甚至带有一丝敌意的个人气运场,此刻正小心翼翼地向他靠拢,试图沾染上一点金色的光芒。

他甚至看到,坐在斜对面的吴宇,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握着鼠标的手指关节都捏得白,头顶那团本就黯淡的灰色气运,又稀薄了几分,像一缕即将被风吹散的炊烟。

苏晨没有理会这些。

他只是平静地打开电脑,屏幕的光映亮他年轻的脸庞,让他看起来像一个正在认真工作的、再普通不过的公务员。

然而,他的思绪,早已飘飞到了九霄云外。

赵科长和同事们以为他拿到了一张通往青云之路的入场券,是一次在陈副秘书长面前崭露头角的天赐良机。

只有苏晨自己清楚,这张“清流文化雅集”

的邀请,更像是一张通往地狱的单程票。

他将以一个记录员的身份,走入一个经营了三十年的罪恶巢穴,去直面那个可能戴着白狐狸戒指的幕后黑手。

猎人与狐狸的游戏。

听起来惊心动魄,可苏晨心里清楚,他这个“猎人”

,手里连一把能打响的枪都没有。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将自己目前掌握的所有线索,像整理卷宗一样,一一陈列、审视。

第一件证物:陈启明的口述。

这是一位被恐惧折磨了三十年的老人的回忆。

他提供了“黑水”

工程的内幕,指认了王振华的角色,描绘了钱卫国的贪婪,更给出了“白老”

和“白狐狸戒指”

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线索。

但是,在法律的天平上,这份口述的分量轻如鸿毛。

它只是孤证。

一个七十多岁老人的单方面陈述,三十年前的记忆,有多少会被法庭采信?对方的律师可以轻易地将之攻击为“记忆偏差”

、“老年幻想”

,甚至“挟私报复”

一旦对簿公堂,陈启明将要面对的,是来自那个庞大利益集团的、足以将他碾成粉末的压力。

苏晨不能,也不愿将这位刚刚鼓起勇气的老人,推到那样的风口浪尖。

这份口述,是地图,是向导,却不是武器。

第二件证物:林永年的日记本。

那本日记里,充满了工程师的严谨和文人的隐喻。

“黑水”

是罪恶的代号,“比刀子还黑的笔”

是他的不屈。

日记记录了他的不安、他的挣扎,以及他对工程质量的深切担忧。

可是,日记里没有一个名字。

没有王振华,没有钱卫国,更没有白老。

它能证明林永年是一个正直、有责任心的工程师,能佐证当年那个工程可能存在问题,但它无法直接指控任何人。

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未来的遗书,充满了悲愤与暗示,却缺少最关键的、能一锤定音的指控。

第三件证物:父亲苏望山留下的报告草稿。

那份手写的草稿,字迹刚劲有力,充满了对城市未来的责任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