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民众的怨气咒缚直指违建的根源(1 / 4)
那一句“省得忘了”
,像一颗生锈的钉子,敲进了苏晨的心里。
店老板说完,便翻了个身,将后背留给了苏晨,不再言语。
半导体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戏文,成了这间昏暗小铺里唯一的声响,唱着不知是哪个朝代的悲欢离合。
苏晨没有再打扰,他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水,转身走出了店铺。
阳光重新落在他身上,驱散了那一丝阴冷,但他身后那家小店,连同那个停留在五年前的日历,都像一个沉默的墓碑,矗立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
他按照先前那位老太太的指引,顺着泥泞的巷道往里走。
越往里,生活的气息就越浓重,也越压抑。
家家户户门口都堆着杂物,狭窄的过道被挤占得只剩下一线天。
空气中,食物的香气、劣质洗衣粉的味道和公共厕所的臭气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五味杂陈的、独属于此处的“人间烟火”
。
很快,他看到了那间门口放着一盆仙人掌的棚屋。
棚屋比周围的邻居要显得整洁一些,门前扫出了一块干净的空地。
那盆仙人掌长得并不好,有些黄,刺也软塌塌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但花盆本身却擦拭得很干净。
苏晨整理了一下衣领,上前轻轻敲了敲那扇用木板拼成的门。
“笃,笃,笃。”
屋里传来一阵脚步声,门被拉开一道缝。
一张布满皱纹但眼神依旧锐利的脸出现在门后。
那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妇人,头梳理得一丝不苟,虽然花白,却不见凌乱。
她穿着一件洗得白的蓝色布褂,身上有股淡淡的皂角味,眼神里的审视和戒备,像两道探照灯,直直地打在苏晨身上。
“你找谁?”
声音清亮,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腔调,但语调却很冷。
苏晨能看到,她头顶的气运,与周围那些纯粹的黑色“怨气”
不同。
她的气运主体是深灰色,代表着长期的压抑和不如意,但在这片深灰之中,却有一缕微弱但坚韧的白色光芒在顽强地闪烁着。
那是“尊严”
与“不屈”
的气息。
“您好,请问您是王秀兰老师吗?”
苏晨微微躬身,姿态放得很低,脸上是恰到好处的学生式的腼腆与尊敬。
听到“老师”
这个称呼,王秀兰眼中的警惕稍稍松动了一丝,但依旧没有开门的意思。
“我是。
你是……?”
“我叫苏晨。
是……我奶奶的一个远房亲戚,我奶奶说,她有个老姐妹叫王秀兰,以前是东城小学的老师,就住在这附近,让我过来看看您。”
苏晨半真半假地编了个由头。
他确实有个远房亲戚在东城小学工作过,只是不姓王。
王秀兰的眉头皱了起来,她上下打量着苏晨,似乎在记忆里搜索着什么。
“你奶奶叫什么?”
“叫李慧芳。”
苏晨报出了那个亲戚的名字。
王秀兰思索了片刻,摇了摇头:“没印象。
我教过的学生多,认识的同事也多,可能时间太久,记不清了。”
她的语气虽然平淡,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说着,她就准备关门。
“王老师,”
苏晨赶忙开口,指了指门口那盆仙人掌,“您这盆花,是不是浇水太勤了?我看这土都板结了,根可能有点烂了。”
正准备关门的手,停住了。
王秀兰的目光落在那盆仙人掌上,眼神复杂。
那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