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欣然领命这正是我的机会(3 / 4)
写的,字迹潦草,充满了错别字,但字里行间那种被逼到绝境的愤怒和无助,几乎要从纸上喷薄而出。
他提到了自己孩子因为没有固定住址,上学都成了问题。
第三封信,来自一个自称是“退休教师”
的人,用的是工整的钢笔小楷,引经据典,从法律条文到政策文件,一条条地分析开商的违约行为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
苏晨一封封地看下去,神情越来越专注。
他的笔记本上,也开始出现密密麻麻的字迹。
他没有去记录那些情绪化的控诉,而是像一个最严谨的侦探,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寻找着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客观存在的核心要素。
他列出了一个表格。
表格的第一列是“信件编号”
,第二列是“当事人姓名”
,第三列是“核心诉求”
。
而在第四列,他写下了“共同指向”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办公室里的人来了又走,窗外的阳光从灿烂变得柔和。
苏晨始终保持着那个姿势,仿佛与周围的世界隔绝了。
吴宇偶尔抬起头,看到苏晨那副“埋头苦干”
的傻样,心中便多一分轻蔑。
在他看来,这些信里的东西,无非就是哭穷、叫苦、谩骂,看再多遍,也只是在重复吸收负能量而已。
真正的关键,在于“跳出问题看问题”
,在于高屋建瓴的“政治手腕”
。
苏晨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学生思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苏晨的视野里,一片由无数细节构成的、脉络清晰的“森林”
,正在缓缓浮现。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当苏晨看完最后一封信,合上笔记本时,窗外的天色已经染上了橘红色的晚霞。
办公室里的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他和还在假装研究文件的吴宇。
苏晨的笔记本上,已经画出了一张简易的人物关系图和时间线。
所有的线索,所有的“怨气咒缚”
,在经过梳理之后,都奇迹般地指向了几个共同的节点。
其中一个,是一个名字。
——“张大军”
。
这个名字,在过三十封信里被提及。
他不是开商老板,也不是什么部门领导。
他的身份,是当年开商设在拆迁现场的“项目协调办公室”
的主任。
几乎所有的拆迁户都提到,当初就是这个叫张大军的人,笑容满面地给他们端茶倒水,拍着胸脯向他们保证,给他们许下各种口头承诺。
也是这个人,在楼盘烂尾之后,第一个人间蒸,办公室人去楼空。
他是所有矛盾的最初接触点,是所有谎言的直接传达者。
找到了他,就等于找到了解开整个事件的第一把钥匙。
苏晨的目光,落在了笔记本的另一处。
那是一个日期。
“五年前,六月十二日。”
这个日期,同样被反复提及。
那一天,是开商承诺的、最后一次解决问题的期限。
据信中描述,那天,上百名拆迁户聚集在项目部门口,等着开商和区里的领导来开协调会。
然而,他们等来的,不是领导,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以及项目部大门上那把冰冷的铁锁。
从那天起,所有的沟通渠道,都被彻底切断。
那场倾盆而下的暴雨,浇灭了他们最后的希望,也点燃了他们最深的怨恨。
苏晨的指尖,在“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