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不动如山我夸你夸到天上去(2 / 4)

加入书签

g”

第二个词是:“synergyeffect”

第三个词是:“professiona1”

的同义词替换。

他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将吴宇报告里所有时髦的术语和英文单词全都查了一遍,甚至还找了几篇相关的英文论文摘要来看。

他不是要去理解这些理论的精髓,他只是要去熟悉那种“味道”

——那种精英阶层的、带着翻译腔的、与普罗大众隔着一层知识壁垒的说话方式。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他才重新打开了文档。

他没有删除吴宇的任何一个观点,恰恰相反,他将吴宇的每一个“顶层设计”

,都当成了神圣的指导方针。

吴宇说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好。

苏晨立刻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千字,论述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前瞻性,并“引经据典”

地提出,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绩效评估项目(gpra)”

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包含“kpi(关键绩效指标)”

、“36o度反馈”

和“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矩阵”

在内的、具有江城特色的“动态评估模型”

吴宇说“红黑榜”

名字太刺眼?

没问题。

苏晨不仅将其改成了“营商环境动态评估榜”

,还更进一步,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包含五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五十个三级指标的评分体系,每个指标后面都附上了详尽的“权重说明”

和“数据来源”

,使其看起来无比科学、客观、严谨,但实际操作起来,繁琐到足以让任何一个部门的统计人员崩溃。

吴宇说要借鉴“to91nha11etg”

模式?

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苏晨用最华丽的辞藻,将这个线下互动环节,描绘成了一个集“政策宣讲、民意收集、现场办公、舆情引导”

于一体的“全场景沉浸式政民互动平台”

他甚至还“贴心”

地设计了会议流程,从“主持人开场白”

到“领导总结陈词”

,从“专家点评环节”

到“媒体提问规范”

,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完美得像一场可以写进教科书的公关活动,却唯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普通老百姓谁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这么复杂的“表演”

苏晨的十指在键盘上翻飞,脸上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平静。

他不是在写方案,他是在编织一张网。

一张用吴宇自己的骄傲和学识做成的网。

他将吴宇那些空洞的概念,用更多、更复杂、更华丽的空洞概念去填充、去注解。

他把吴宇那个一米高的台子,硬生生给加盖到了十米。

整个晚上,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个人。

键盘的敲击声清脆而富有节奏,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工匠,正在精心打磨一件“艺术品”

……

第二天一早。

苏晨特意比平时晚到了十分钟。

他眼下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青黑,头也有些微的凌乱,手里拿着一杯滚烫的豆浆,脸上挂着奋斗了一夜后特有的、混杂着疲惫与亢奋的神情。

他一进门,吴宇的目光就扫了过来。

“苏晨,方案弄得怎么样了?”

吴宇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头也没抬,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仿佛在提醒苏晨,他已经等候多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