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现新的线索一份旧报纸的边角(2 / 3)

加入书签

去琢磨最新的政策文件,一头扎进三十年前的旧报纸堆里,翻来覆去地看那些人事任免。

你图什么,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猜不到吗?”

他顿了顿,长长叹了口气:“年轻人,听我一句劝。

水太深了,别陷进去。

你父亲当年……”

老赵的话说到一半,又猛地咽了回去,似乎是触碰到了什么禁忌,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恐惧。

“总之,你斗不过的。

收手吧,就当是为了你父亲。”

“我父亲到底怎么了?”

苏晨追问道,声音里第一次带上了急切。

“别问了!

我什么都不知道!”

老赵的声音陡然变得惊惶,“我打这个电话,就是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提醒你一句。

有些事,烂在肚子里,一辈子平平安安。

你要是真不听劝,非要去撞那堵墙……”

电话那头的呼吸再次变得急促。

“……那也别去看那些光鲜亮丽的头版头条。

去看看边角,看看那些没人注意的角落。

有时候,一声惊雷,最初可能只是一丝微不足道的风声。”

“风声?”

“一个名字……钱立功。”

老赵飞快地吐出这个名字,像是扔掉一个滚烫的山芋,“当年的《江城晚报》,一个总想搞点大新闻的愣头青记者。

别再问了!

我什么都没说!

你也没接到过这个电话!”

“嘟……嘟……嘟……”

电话被猛地挂断,只留下一串忙音。

苏晨握着手机,愣在原地。

书房里一片死寂,只有墙上挂钟的秒针,在滴答作响,一下,一下,敲击着他紧绷的神经。

老赵的电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他从未注意过的门。

不要看官方的记录,不要信粉饰的太平。

去边角里找,去找那个叫“钱立功”

的记者留下的“风声”

苏晨重新坐回椅子上,心中的迷雾非但没有散去,反而变得更加浓厚。

但在这片浓雾之中,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座若隐若现的灯塔。

他没有再耽搁,抓起车钥匙,再次冲出了家门。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市图书馆早已闭馆。

苏晨直接将车开到了图书馆的后门,拨通了馆长办公室的电话。

“陈馆长,我是市府办小苏,苏晨。

有个紧急的材料需要核对,明天一早就要报给市领导,能不能麻烦您……”

“市府办”

这块金字招牌,在任何时候都畅通无阻。

半个小时后,苏晨再次坐在了空无一人的地方文献资料中心。

这一次,他的目标变了。

不再是《江城日报》或者《组工通讯》这种官方喉舌,而是更偏向民生、风格也更灵活的《江城晚报》。

他直接找到了199o年到1992年所有的报纸合订本,一本一本地翻阅。

他不再看那些大标题,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版面的角落,那些巴掌大小的社会新闻、读者来信,甚至是中缝广告里。

这是一个比之前更加浩繁、更加考验耐心的工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苏晨的眼睛看得酸涩肿胀,几乎要流下泪来。

就在他快要放弃,以为老赵只是在故弄玄玄虚时,他的手指,在一张泛黄的报纸上,停住了。

那是1991年秋天的一期《江城晚报》,第七版,社会新闻版的右下角。

一个只有火柴盒大小的版面,标题是《我市城北化工一厂消防演练,防患于未然》。

文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