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其他人跟着车走(2 / 2)

加入书签

、马鞍以及修补好的工具,后面路上坏了干啥的也能有个备胎。

经过一番意念的整理归拢,空间内虽然依旧拥挤,但总算井然有序了许多。

现在,他们这支队伍,终于不再是赤手空拳、朝不保夕的流民。

她又想到另一件事情,目前他们已经离开了追兵的威胁,但是一个更大的威胁随之而来。

这群人现在大部分是黑户诶,就算很多人的户籍路引还在,但据她了解古代的路引,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方便百姓流动。

而是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维护地方稳定和税收徭役。

他们刚刚离开的战乱核心区,官府瘫痪,十室九空,所以才能相对顺利地穿行。

可这种顺利是建立在秩序崩塌的基础上的。

越是向西、向北,靠近那些还没被战火直接波及或已被某个势力控制的区域,官府的管控力度会越强。

而且守城的官兵绝不会放一支近千人、没有合法路引和户籍的队伍入城,要是被视为流民暴动或匪类侵袭,那就完球了。

再有就是这些道路上必然设有巡检司或关卡,盘查往来行人,他们这样庞大的队伍,根本无法隐蔽通过。

所以这导致他们得放弃走大型官道或靠近任何大型城镇的想法。

只能完全依赖暗影、迅风等人的侦察,寻找一些商道、小型官道,猎户常走的小路。

化整为零?

她考虑过这个方案,但很快否决。

在完全陌生的地域,将队伍分散意味着力量分散,失去互相照应,更容易被各个击破或吞没。

还是保持整体的行动为好,相互有个照应啥的。

至于他们的目的地,在得到阿暖的消息之后,许安宁也很赞同选择在那里。

那边天高皇帝远、地广人还稀,只有到了那种统治薄弱、急需人口的边疆地带,他们这群黑户才有可能被重新收编或落户,获得合法的身份。

或者直接建立自己的政府,在那边先做个土皇帝。

这是唯一的出路。

想到这里,许安宁睁开了眼睛。

另一边,西行的道路上,宋孤鸾在舆图上,划出了一条笔直而锐利的箭头。

她没有选择许安宁队伍那样的隐匿潜行,而是反其道而行,将自身化为了一柄匕,直插那些依赖官方驿道维系、自认为身处后方的城镇与关隘。

他们的日子,是以马蹄的节奏来计算的。

在路上边走边劫,除了不伤害黎民百姓,其他的和土匪没什么两样。

非战斗人员全部被装到车上,盖上杂草粮袋作为掩护,骑在马上以及地下跑的,都是能战之兵。

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他们的行进度自然比许安宁要快些。

途中遇到靖南王的兵力,他们直接就地开战,收缴衣物兵器旗帜以及马匹车辆。

白天的时间,队伍往往化整为零,不进行赶路。

他们一部分潜入密林休整,有的被派出伪装成商队伙计、逃荒流民,将前方数十里的情形摸得一清二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