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这个东西叫做土豆,能活万民(1 / 2)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作为大儒的淳于越自然能够轻易的解读。
百姓可以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百姓不可以去做的事情,就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不能做。
这句话足以体现孔圣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
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
意思同样不难。
如果百姓可以被驱使(服从政令),就让他们去执行;如果百姓不可以被驱使(不服从政令),那就要去宣传教育,让他们明白事理。
解读完这句话的意思后,淳于越的脸色有些苍白。
因为这句话的核心是反对愚民!主张教民。
这种思想不利于帝王的统治。
淳于越哪怕头再铁也不敢跟始皇帝嬴政说给百姓开智。
至于最后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与之前的那句差不多,百姓们就只能被驱使着去做事,而不能让他们明白道理吗?不,是能够而且应该让他们明白道理的。
不过如果这般解读的话,便是孔圣用这种方式对那些只让百姓盲目做事,不让他们知晓其中道理的做法,提出的质疑与否定。
这种解读,哪怕它是正确的,当今儒家也不敢将它宣扬出去。
这会给儒家带来灭顶之灾的。
这一句话,却解读出了多种意思。
其实就是孔圣在告诉当权者对百姓的态度。
而从古至今的当权者们,用的一直都是第一种思想。
就是让百姓去那样做,而不告诉百姓为何那样做。
这种解读的核心,只有一个,那便是“愚民”。
可是这话不能说,淳于越也不敢说。
更不能告诉长公子扶苏其中的意思。
他淳于越怕因此遭殃,牵连到儒家。
因为只有百姓们愚昧无知,他们才不会明白朝廷颁布的政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也就不会因为这些政策而提出任何的意见,他们只需要遵守,去执行朝廷颁布的法令便可以了。
而扶苏早已目瞪口呆。
他一直以为这句话的含义只是第一种含义。
里面是孔圣所宣扬的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的思想。
根本没想过深层,这句话的实质便是愚民。
“扶苏,你明白了么?”
“为何大秦不能施行分封制的原因。”
秦太宗扶苏看着呆愣在原地的扶苏认真问道。
这一次,扶苏沉默了。
他听懂了另一个时空的自己的意思。
若是大秦施行分封,各地的诸侯王可不是那些百姓。
大秦强盛的时候还好,一旦大秦弱势,那些诸侯们便会趁机趴在大秦身上狠狠的撕咬下血肉。
因为诸侯王可不是百姓,他们不一定会听扶苏的话。
但是郡县制便不一样了,各郡县的郡守皆由朝廷指派,扶苏若是称帝,那些郡守的命运,扶苏可一言决之。
“难道…就没有办法能够解决分封制的弊端么?”
受淳于越一直以来的熏陶,扶苏显然还是对分封制念念不忘。
因为大周施行分封制确实得享了八百年国祚。
“扶苏。”
“你可知,郡县制这一制度是由谁最先提倡出来的么?”
“是商君。”
扶苏听到这个问题时脱口而出道。
“既然你知道是商君提出,那你若是推行分封,反对郡县,便是否定大秦历代先王,便是不孝子孙。”
扶苏闻言脸色瞬间煞白,身子也有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