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自制斧头和火折子(1 / 2)
编了许久,捡来的两大条树藤变成手里两条长长的绳索,顾宝如两手拽住,用力拉扯几下,很结实,这才满意了,又随手丢到日光下。
等树藤晒干后会彻底定型,绿色褪变成枯黄色时,就会变得更加结实耐用,无论是挑水还是捆绑,都能派上用场……
编完树藤,宝如扯了一把还泛着绿色的芦苇杆子、和编绳索时碎断的两截树藤,团到一起丢进木桶里泡着,转身回屋,拿上石刀和一片野芋叶,出门准备找墙硝。
墙硝不难寻,只不过她不打算在附近的住户里刮,就免不得花些功夫走去更远的地方。
到了县里另一片住户密集处,悄悄在那些老房子的砖墙上,一点一点把白色的墙硝刮下来,用野芋叶包好。
她像一只觅食的蚂蚁,忙忙碌碌……
这一整日看似做了不少事,但日落西山回到家,掰指头盘点一遍,实则一样也没完成:
茅厕还没围起来;
斧头的手柄也还没找到;
芦苇杆子得在水里湿泡一日,再捣烂晒干,最后才能塞进竹筒里保存火种……
光是这几样活儿,就能把她累得够呛了。
除此外还得汗涔涔提大半桶溪水回来,等天彻底黑下来,才能脱了这身脏衣裳,好好用水冲一冲身体。
冲完澡,桶里的水也用光了,可衣裳还没洗呢。
顾宝如重新裹起那身被单,用腰带束紧,两条包扎脚的布条,扎在了双腕上,人就提着装脏衣裳的木桶出门。
她踏入无边夜色里,循着记忆,绕过夜市回到乔溪边,摸着黑把衣裳搓洗起来……
入夜,夜鸟都呱呱叫起来了,宝如才终于有空把篝火生起来;
衣服才烘晾到架子上,整个人就像一把烂泥似的瘫睡在稻草床,阖上眼皮。
接下来几日里,她就把自己当成一只被蒙上眼睛的驴,不停歇地拉磨,折腾个不停……
捯腾了两日,遮茅厕的芦苇终于绑上了竹竿!
在两支竹竿中间,芦苇一层又一层串联起来,铺得密实,像两扇简陋的屏风。
她把芦苇屏风搬到庙后,比了比,高度不足以斜靠在墙上,那样空间太窄,又太轻,人一钻进去,屏风就被拱得晃动,“啪”的一下倒地。
宝如就只好捡石头,把竹竿敲进地里,直直插在地上,两扇屏风对角遮阳,倒也能勉强蹲下一个人,只是会漏些缝隙,顶上没有蓬,很是简陋。
茅厕完成,顾宝如心里轻松了不少。
火折子也做好了,原来的火折内芯已经烧得差不多,顾宝如夜里在篝火边上,把木炭、草木灰、墙硝,混进砸烂又晒干的树藤和芦苇缨子里,搓麻绳一样搓成一条,把新的火折芯塞回竹筒里,点燃盖好。
这几日,她夜里去鱼棚上工,白天就在江边树林里转悠,挑选合适的短木头,捡到的不是太粗,握不住,就是太细,容易断。
最后索性用准备做石斧的那块石头,每日去敲打一根手腕粗的小树,敲了整整三日,今日才终于敲出了大口子,手脚并用地把那棵小树掰下一截来。
把半截小树拖回家,汗水也来不及擦,大正午的宝如就紧赶着生火。
一只脚踩着小树,两只手使出吃奶的劲儿掰。
“啪嚓!”终于断成两截。
捡了最短的那截木棍,她坐在泥凳上,“呼哧呼哧”用石刀将树皮刨掉。
火烧旺了,把光秃秃的棍子,放在火上快速来回地燎烤,把毛刺燎去,整根木棍就变得光滑,不会太硌手了。
石刀在木棍一段凿出个浅浅的小坑,宝如用两根筷子长的小树枝,从篝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