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节遇到了人才(2 / 4)

加入书签

,热烈慷慨,在场其他人也是心有所感,纷纷为之动容。

李秉衡心头一阵温暖,仿佛有了同路人一般,对着将来的信心也是多了几分。在他看来,华人最为缺乏的,是人才,是教育,这是阻碍民族经济展的重大问题。

南洋便是如此,虽然一直在扩张。一直在兴办新兴产业,但是,人才还是远远的不够,要不是李秉衡致力于高薪聘请欧美人才,并且自己大力培养,那么扩张计哉便要受影响。

就拿联合制碱法来说,到现在还没有申请专利,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便是想自己培养人才,完成扩张,完成积累。

他很是担心一些很逆天的技术申请专利后,是否会导致欧美一些国家违反契约信念,强行解密专利。或者无视他的专利,凭借他们的工业基础与教育底子将中国远远的抛在身后。

李秉衡转头向朱佩珍说道:“只从大家热心教育等公益事业,便可的知各位的高风亮节,大公无私。教育是国家头等大事,现在不迎头赶上,就来只怕会更加落后于列强。”

这倒是实话,后世的中国吃了多少苦叹,其实源泉都在技教育芒,科学技术只是教育的集中体现?局部技术上领先又如何?还得要靠深厚的教育基础底子,工业体系才能全面展。

众人客气了一阵,又说了些复兴大学运营情况,以及基金会的短期目标,谈论了目前的教育现状。

廖仲恺忽然问道:“光华,听说南洋那边凡是热心公益尤其是支持教育的,都能得到政府的优待甚至是补助,是吗?”

见他点头,又称赞道:“这点好。一个国家从上而下的都支持教育。这才能使得教育真正的得到支持,得到提高。”

朱佩珍一直对南洋不让资本在民间大规模闲置认识认同,但又对李秉衡他们一直致力于将南洋的资金都纳入他们的范围掌控并引导赶到不慢。他是个自由经济者,当年满清政府以官商合股方式开办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他以商股大股东身份出任总董,在摩肩接踵的洋行丛中,居然有了一家中国人开的银行,可见魄力之大。

但他还是对官商合股不是很赞同的,所以他后来前后投资了许多实业,遍布国内几大商埠。榨油厂、轮船公司、饼油厂、面粉厂、纱厂、自来水厂、电厂,当然还有淅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银行、华安合群保寿公司等等。

“其实上海的许多钱庄票号给了民族工业融资渠道,为何在南洋反而要限制,让国家来主导资本流向,这不是与朝廷一般无二么?”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今天当然可以为你解答。”李秉衡一字一句的说道。

对于朱荷三,他还是相当尊敬的。也想把他拉入自己阵营。

出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原本历史上,五四运动爆后,他以上海总商会的名义电支持段棋瑞政府,反对上海工商学界罢工、罢市、罢课的爱国行动,受到舆论的谴责。被迫退隐,一心从事慈善事业。

如今有了他这个改变历史的人在,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再生在他的身上。

“洋务运动是满清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这无可厚非。但是,一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机器,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全部是以国家为主导。只走到了后来,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其实朝廷垒断了一切大规模有组织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企业,大型工商业,技术明,盐,铁,火柴等、民族工业并不被允许进入这些产业,也不可能在没有与官府的特殊关系及批准。和监护下展起来。有了官方背景,就注定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