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露锋芒第十节 惊雷(3 / 3)
不定,训练不足,号令不一,多数会党争权夺利,陶成章等人又不通兵事,就此数点,已是取败之道。清军虽腐朽,但训练多年,有军队气象。光复军只凭勇字与对手相抗,能僵持数月已是不易。镇南关只能取势,不可取成。”
柏文蔚慨然说道:“依我观之,革命若要成功,必要从新军中极力动,有军队在手,方能威胁满清政权。光华所说,我甚有心得。若果真如此,如之奈何。何谓取势,何谓取成?”
陈其美插话道:“当时我亦多次去电孙先生,缓于广西动。以安庆、杭州诸事观之,没有新军支持,光凭乡勇与志愿者,一腔热血尔。安能付与大事,凭添牺牲耳。唯今之计,动员新军,宣传革命,以新军与工人为革命中坚,方能成功。伯荪等人开辟一新局面,应为广大革命同志所洞悉,以定今后诸策。”
“不错,新军与工人最易接受革命思想,并联合广大工商人士,既握有武力,又有银饷。不可操之过急,徐图进取。”李秉衡赞同道,“取势,乃进取镇南关,震慑清廷,以示同盟会革命之决心,深入人心,此为宣扬革命之力举。取成则攻城略地以广西为革命源地,但不可取。唯今取势为,以势压清廷,而非以我等军事劣势与之对撼。”
徐锡麟却深为浙江众人担忧,负手于旁,叹气道:“我等刺恩铭,便为造势,只为以血唤醒国民,不想竟有安庆之成果。光华让我等撤离入浙,我是赞成的,如今我是明白军队与百姓之差别。刺端午桥当能为浙江等地造势,以缓清廷镇压之势。”
“尚有味根等于江西等地活动,一时满清还不敢调集重兵全力入浙。”
“赵伯先赵声已于广东任职,宣扬革命等工作进展顺利。我等亦于南京静观各地之变,不出两三年,各地新军愿意革命之人当大有人在。”柏文蔚换了个话题开导众人。
众人也都清楚一旦大部分受过正规训练的新军加入到革命队伍,那么将是清王朝的末日来临,也都讨论起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的方法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