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1章 阿古究竟是谁?(1 / 2)

加入书签

杜老汉坐在上首,吧嗒着旱烟,看着两个少年吃得欢,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他敲了敲烟锅子,烟灰簌簌落在地上:“这土豆算个啥,明儿让齐柏再带你们去起花生,那才是好东西嘞!”

“花生?”小世子抬起头,嘴角还沾着芝麻,“是啥样的?比土豆还好吃?”

“那可不!”杜老汉眉飞色舞,手比划着,“长在土里,一串一串的,扒开壳,里头的仁儿又香又脆,生吃甜丝丝,煮熟了面乎乎,要是炒着吃……”

他咂咂嘴,自己先忍不住咽了口唾沫,“一粒香酥花生米能下三杯酒!”

阿古听得认真,眼里泛起好奇:“杜爷爷,它也是长在土里的?是不是跟土豆一样好养活?”

“好养活!耐旱得很!”

杜老汉猛吸一口烟,“明儿让你们见识见识,一锄头下去,能刨出一大串,那声响,咔嚓咔嚓的,听着就舒坦!”

小世子已经摩拳擦掌,拍着胸脯:“那我明儿一定早起,要亲手刨一大筐!”

阿古笑了笑,点头道:“我也想看看,这花生是怎么长在土里的。”

窗外的月光洒进堂屋,桌上的土豆菜肴还冒着热气,两个少年的期待写在脸上。

杜老汉看着他们,心里琢磨着——这些京城里来的孩子,若见了花生,怕是又要乐疯了。

阿古躺在松软的床上,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床脚,映得地上的鞋影歪歪扭扭。

他翻了个身,新棉褥子磨着脊背,却毫无睡意。

谁能想到,自己一时兴起跟着小世子出来散散心,竟能撞上这样的机缘。

他望着帐顶的补丁,脑子里翻涌着这几日的见闻——白松山上严整的防线,杜尚清临危不乱的调度,还有这地里高产的土豆……桩桩件件,都透着不寻常。

“永泰朝……”阿古低声自语,指尖在被面上轻轻叩着。

新君登基未稳,南北边境的兵戈十几年没停过,粮草像流水似的填进无底洞;

几位藩王拥兵自重,朝堂上党羽盘根错节,明里暗里都在跟朝廷较劲。

再这么耗下去,百姓流离,国库空虚,迟早要出大乱子。

他猛地坐起身,眼里闪过一丝锐光。

作为魏氏子孙,岂能眼睁睁看着天下糜烂下去?举荐贤才,献上良策,这才是他的本分。

而杜尚清……阿古想起那位站在将台上的平寇将军,眉目沉静,却总能在乱局中找到破局之法。

白松山的防御布局,截涡河的奇思,还有手下兵将的令行禁止……这样的才能,绝非“平寇”二字能框住的。

分明是经天纬地的大才,却甘愿藏在丰水县这一隅之地,当真是屈了!

“不行,必须要让兄长知道。”

阿古一骨碌爬起来,摸黑找到自己的行囊,从里面翻出笔墨纸砚。

借着月光,他将油灯点亮,灯芯“噼啪”一声爆出个火星。

“现在就写。”

他喃喃道,笔尖饱蘸浓墨。

早一天送到兄长案头,或许就能早一天让这位大贤走出丰水,去撑起那摇摇欲坠的江山。

信纸铺开,阿古深吸一口气,提笔落下:“兄长亲启,弟于丰水县偶遇奇人……”

字迹在灯光下渐渐舒展,笔锋里透着从未有过的急切与郑重。

窗外的虫鸣还在继续,而帐内的少年,已经在心里描摹起一幅匡扶社稷的蓝图。

阿古将信纸仔细折好,塞进一根中空的竹管,又用蜡油封了口,紧紧攥在手心。

他走到窗边,轻轻推开一条缝,夜风带着田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