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7章 中西合璧(2 / 2)

加入书签

”“乾隆粉彩”堆得满满当当,最显眼处摆着个“官窑”款的小杯,可那蓝色一看就是化学料,艳得发贼,连最基本的“晕散”效果都做不出来。

摊主是个高鼻梁英国人,见杨明驻足,立刻热情地用蹩脚中文介绍:“乾隆的!很漂亮!”

杨明扯了扯嘴角没搭腔。再往前,有个摊位专卖玉器,红绳串着的玉佩、玉牌挂了满满一墙,绿的像菠菜,白的像猪油,个个都透着股“新”气。那是用机器打磨的光感,少了老玉经年累月养出来的温润包浆。

他拿起块号称“和田白玉”的牌子,刚碰到指尖就放下了。分量太轻,雕工也僵。

接连转了四五个摊位,眼都快花了,杨明没瞧上一件像样的东西。要么是一眼假的仿品,化学彩晃得人眼疼。

要么是些创汇期的工艺品,画着龙凤呈祥,却连个正经窑口都没有。

偶尔碰到两件有点年份的,不是残了口沿,就是被摊主当成“国宝”漫天要价,一个光绪年间普通民窑碗,竟敢喊到五百英镑,简直是把买家当冤大头宰。

他心里那点“捡漏”的期待一点点凉了下去。这市场里的物品,是真应了那句老话:十件里九件假,剩下一件是普品,还得被当成宝贝来卖。

溜达一圈,又回到那个高鼻梁外国人摊位前。摊主一看到他,立刻拿起一件瓷盘说道:“看看这件东西怎么样?我可是找高手看过,说这盘子是你们皇帝用过的。”

杨明接过来一看,就知道这件东西不错,瓷质温润感不是仿品能做出来的。。

他眼光不经意瞟过摊主身后那堆东西。心里一动,然后装模作样翻来覆去看起来。

“嗯,东西不错,请问多少钱出手?”

摊主一听杨明问价,心里很开心,伸出一根手指:“五千镑,不讲价。”

杨明呵呵一笑:“如果不讲价,那我就不要了。要是能讲价……我倒是可以再看看别的东西。看中了,搭在一起我就不讲价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