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朝局(2 / 2)

加入书签

是罕见的替董汉儒辩解了一句。

"父皇曾提拔过?"

相比较董汉儒在地方上的政绩及为官举措,朱由校明显更加在意李若涟的前半句话。

时至如今,随着朝中持续了数十年的"党争"渐渐偃旗息鼓,他也渐渐明白了所谓"帝王心术"的核心所在,更对他那位在史书上"声名不显"的父皇加深了认知。

尽管在原本的历史上,东林党在天启年间一度"众正盈朝",并曾被后续的崇祯皇帝寄予厚望,但"东林党"真正崛起的根源却是在位不过一月便撒手人寰的"泰昌皇帝"朱常洛。

因为感念"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对自己的大力支持,泰昌皇帝在御极称帝之后便着手提拔了次辅刘一璟,阁臣韩爌等"东林骨干",并连续起复多位在万历朝失势的东林老臣。

不过在感念东林党的同时,泰昌皇帝又深谙朝野平衡的重要性,故此又专门提拔了毕自严,袁可立,何宗彦这等中立派的官员,准备用以与"东林党"抗衡。

只不过因为那颗突如其来的"红丸",还不待泰昌皇帝平衡好大明的朝局便含恨而终,这才让东林党有了出头之日。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能够被自己的"父皇"下令从地方上征召进京辅政的臣子,无一例外皆是政绩斐然,为官正直,且与朝中东林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的"中立派"官员。

"陛下所言甚是,"虽然不知晓眼前的天子为何突然对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的封疆大吏起了兴趣,但随侍在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仍是快速反应了过来,小心翼翼的回禀着:"董大人乃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曾由河南推官入户部主事,后被外放至湖广,历任长沙知府,湖广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为官三十余载.."

"先帝即位之初,曾下旨将董大人拜为兵部侍郎,有意令其巡抚宣大,后因先帝龙体康健,此事才被迫搁置.."

说到最后,王安的脸上便是露出了不加掩饰的悲伤之色,脑海中也是不由自主的回想起那位好不容易才苦尽甘来,却不曾想含恨而终的先帝。

"让吏部将此人的档案典册调出来。"

"朕要再看看。"

片刻之后,朱由校那若有所思的声音便在暖阁中悠悠响起,让老太监王安和锦衣卫指挥使李若涟均是愕然抬头。

自东阁大学士韩爌离职之后,朝中的阁臣便只剩下了浙党出身的首辅方从哲和东林出身的次辅刘一璟,对于这空出来的"阁臣"位置他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

前些时日,他本想将这个位置留给巡抚云南的吴兆元,可转念一想,云南局势风云变幻,正是需要吴兆元这等干臣好生治理的时候,短时间内难以返回中枢辅政。

如今来看,这位在湖广任职二十余年的董汉儒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