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心静无为(3 / 4)

加入书签

所以我理解的寓意是,放下烦恼,宁静致远;放平心态,心自翩跹;大道似水,顺其自然;无欲无为,主,上境界。”

唐晓峰这番话说完,老道脸上的掩饰尽数褪去,双目之中流露出一些激动和悲伤。他虽然生活在这远离尘世的深山之中。可是并不代表着他早已断绝了人世间所有的七情六欲。人生坎柯家破人亡之后,他自身遁入空门,几乎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修道之中,可是现在自己达到怎样的修为,连他自己也不清楚,唐晓峰一番话说完,让他忽然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因为唐晓峰说出了他想要达到,而又始终无法达到的境界。

唐晓峰又道:“道长胸中又有悲悯之意,在山野之间,强迫自己忘却世俗纷争困扰,可毕竟无法完全抛却俗念。这种斩不乱理还乱的心绪体现在书法之中便有了一种勉强之意。山野中的然和心中的勉强两相矛盾,所以笔力虽然已经炉火纯青,但是道长的心境和笔意还欠缺一份酣畅。”

老道听完唐晓峰的一席话。激动地连连点头,大笑道:“好!好!”

唐晓峰看到老道心情大悦,正想趁热打铁询问老道俗世之中的名字。也好借此打开话题,了解老道俗世之中到底是经过人生何种坎坷。

不想老道却一指木桌上的四个字,问道:小友,可知道这四个字出至何处?”

唐晓,峰一怔,随即说道:“请道长明示。”

老道微笑着说道:“相传朱元樟谋士李善长弟子胡惟庸,受到朱元樟猜疑,胡惟庸去找李善长寻问办法,李善长送弟子胡惟庸四个字:“心静、无为”后来李善长弟子胡惟庸得以平安无事。”

老道又道:“心静、无为之道的奥秘在于,乐以养寿,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勤以养财;爱以养家,善以养德;学以养智,有无养志!”

唐晓峰笑道:”曰几让源头的东西,火须详流而上才能找到六人生只有两种雷慌,悟或误。悟只有一种,误却有无数,心正,崎岖即为坦途,心不正,大道却为邪路。同是一轮明月,不是都可以照见,同是清风拂面,有悟更有不悟。万物有灵,谁能见,谁不能见?禅宗法门万千,殊途同归,都是教人去掉执着,放不下是执着。放下就是解脱。总想脱于世,破除妄念,无心于物,无意于事,自在无为。

老道有些惊讶地望着唐晓峰。脸上的表情简直是古怪到了极点,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何眼前一个山已轻轻的年轻人,会说出如此的话语。他的话看似行云流水,风轻云淡。又似令人深奥难懂,但却是令人闻之茅塞顿开。

唐晓峰笑呵呵地望着老道,还以为是自己刚才随口说错什么,令老道感到不悦呢,有些奇怪的看着老道,等待着他话,自己也好在想补救的方法。

唐晓峰心中不禁有些后悔,自己没事跟老道乱侃什么禅宗法门。

老道望着唐晓峰脸上笑呵呵的模样。又想起他刚才说的那番话,老道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对答,心下尴尬之余,忽然将目光落在手电照射的宣纸之上。

老道微笑着说道:小友的辩解如此精彩,当真是人不可貌相,想来小友在书法上的造诣也非同一般,不如小友为老道留下几个字,让老道欣赏欣赏!”姜还是老的辣,老道让唐晓峰用言语刺激了半天 望着这个令人琢磨不透的小伙子,老道也想要看看唐晓峰在书法方面是否有真本事,还是个光说不练道听途说的绣花枕头。

唐晓峰谦虚道:“学生怎敢沾染纸墨,学生只是对长面前,我怎敢班门弄斧。”

老道笑道:“无妨就当给老道留下些纪念,仅此而已!”说罢,老道径自走到木桌前,为唐晓峰研起磨来。

唐晓峰见状连忙推脱道:“道长,学生确实不敢执笔,唯恐辱道长双眼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