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 真理部(3 / 6)

加入书签

显示出一段段、一页页的“历史”。起初,它们看起来或许充满了细节和温度:某个城市的兴衰,某位人物的生平,某次战争的残酷与荣耀……但很快,张君雅和江忘川就会意识到,这些所谓的“历史”,不过是建立在无数谎言和选择性遗忘之上的脆弱泡沫。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新世界”秩序的一种潜在威胁。

“编号734,处理A区档案,时间段:‘黎明纪元’第17年至第23年,重点人物:‘自由之声’领袖‘艾略特’。”终端发出柔和却不容置疑的合成音。

张君雅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跳跃,调出相关的档案片段。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光辉的年轻人形象。他站在人群的前列,挥舞着手臂,口中呐喊着被当今“真理”判定为“危险谬论”的词句。他的眼神炽热,仿佛燃烧着不灭的火焰。

“艾略特……”张君雅低声念出这个名字,指尖微微一顿。他能感觉到那些文字和影像中蕴含的情感,那种对自由、对真实的渴望,即使隔着漫长的时光和层层的篡改,依然能透过冰冷的媒介,传递来一丝微弱的、令人心悸的悸动。这是一种他早已被训练到应该忽略,甚至鄙夷的情感。

他没有时间沉溺。江忘川已经开始处理他那边的档案,终端发出的轻微操作声,像是一道无形的鞭子,催促着他。

修正,不是简单的删除。

这门艺术,需要耐心,需要技巧,更需要一种冷酷的“客观”。你需要像一个最高明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切除病灶,同时小心翼翼地缝合伤口,不留痕迹。你要修改他的行为记录,抹去他的影响力,将他从所有关联事件中剥离出去。有时,你需要将他塑造成一个懦夫,一个叛徒,一个精神失常者;有时,你需要让他彻底消失,仿佛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最困难的部分,是处理那些“余波”——那些因为他而产生的思想、诗歌、歌曲,甚至是某个街角的涂鸦。这些无形的“病毒”更具传染性,需要更细致、更隐蔽的清除。

张君雅调出艾略特的一次公开演讲记录。激昂的语句,热烈的掌声,背景中模糊的人群面孔……这一切都需要被“净化”。

他开始操作。首先,修改演讲文本。将那些充满力量的号召,替换成怯懦的犹豫和空洞的口号。然后,调整影像。降低他声音的音量,模糊他的面部表情,让他看起来显得疲惫而空洞。接着,是音频处理,加入刺耳的杂音,打断他的逻辑,让他的话语变得混乱而不可信。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制造“替代”记录。插入一些“同期”发现的其他“无关紧要”的事件,稀释他的存在感。或者,干脆虚构一个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在差不多时间点“意外身亡”的年轻人,将他的一切痕迹都嫁接到这个虚构人物身上,完成最终的“偷天换日”。

整个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精确。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稽查司”的探员嗅到不和谐的气息,那将是难以想象的灾难。

张君雅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操作。他的动作流畅而熟练,仿佛在进行一种枯燥的仪式。屏幕上,那个曾经燃烧着火焰的形象,正在一点点褪色,变形,最终变得模糊不清,面目全非。

而就在他旁边的隔间里,江忘川的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

江忘川不喜欢这种琐碎的、如同绣花一般的修改。他更倾向于使用“大笔刷”,干净利落地抹去。他认为,过多的细节修补反而容易留下破绽。他的哲学是:让不存在的事物,彻底地、毫不留情地不存在。

“编号917,处理c区档案,时间段:‘火石战争’后期,无关人物:‘平民代表’某某某。”

江忘川甚至没有去看那段影像。他只是调出相关的数据库条目,手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