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愈发强烈(4 / 5)

加入书签

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那时候不懂什么聚气,就是听村里的老人说,老槐树能活上千年,想着咱们的研究中心也能像它一样,长久地守着这些古籍。” 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屏幕亮起时映出他眼底的光,“对了,昨天下午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里是几张古籍的书影,看纸墨和版式,像是南宋的刻本。”

李慕然凑近看了一眼,眉头微微蹙起:“这书影的风格,有点像《金石录》的记载。但学术界一直认为《金石录》的三十卷宋刻全本已经失传了,现存的都是残卷或抄本。” 她是版本学出身,对古籍的版式、字体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你看这版心的鱼尾样式,还有避讳字的处理方式,都符合南宋淳熙年间的刻书特征。”

苏清月的心猛地一跳。《金石录》是宋代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所着的金石学名着,被誉为 “金石学之祖”,她在研究生阶段的毕业论文就是围绕这部书的版本流传展开的。根据文献记载,《金石录》原书三十卷,后因战乱散佚,明清以来流传的多是十卷残本,学术界普遍认为完整的三十卷宋刻本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发件人有没有留下其他线索?” 苏清月急切地问道。

赵峰摇摇头:“邮件里只有一句话:‘此书藏于江南旧宅,愿献于识者,勿使明珠蒙尘’。没有署名,也没有具体地址,只留下了一个加密的联系方式。”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已经试着回复了邮件,说明我们研究中心的情况,希望对方能提供更多信息。”

接下来的几天,苏清月三人都有些心神不宁。他们一边继续手头的古籍整理工作,一边焦急地等待匿名发件人的回复。研究中心的工作繁忙而琐碎,捐赠的古籍源源不断地送来,从明清的刻本、抄本,到民国的线装书,甚至还有几本敦煌遗书的残片。每一部古籍都需要经过登记、消毒、修复、数字化等一系列流程,容不得半点马虎。

苏清月负责古籍的版本鉴定和校勘,她的案头总是堆着厚厚的工具书和待校的古籍。这天上午,她正在整理一部明代的抄本《文选》,忽然接到了赵峰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清月,发件人回复了!他说这确实是《金石录》的三十卷宋刻全本,还说愿意让我们去江南核验,如果情况属实,就将这部书捐赠给研究中心。”

李慕然刚好走进办公室,听到这话,手里的古籍修复工具 “当啷” 一声掉在桌上:“真的?太好了!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对方说后天上午在苏州的平江路旧书店见面,接头暗号是‘金石为开’。” 赵峰的声音里满是期待,“我已经订好了明天的高铁票,咱们三个一起去。”

第二天清晨,三人登上了前往苏州的高铁。列车疾驰在江南的田野上,窗外的风景从北方的苍茫逐渐变得温婉秀丽。李慕然捧着一本《金石录》的残卷影印本,逐字逐句地比对着,嘴里念念有词:“根据张元济先生的考证,《金石录》的宋刻本用纸是浙东的竹纸,字迹挺拔秀丽,不像后世抄本那样绵软。”

“如果这真是三十卷宋刻全本,那简直是学术史上的重大发现。” 苏清月望着窗外掠过的河流,眼神悠远,“你想想,这书在元明时期就几乎不见记载,竟然能保存到现在,这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赵峰接口道:“就像国家图书馆藏的那部《金石录》孤本,也是在民国时期才从私人秘藏中被发现的。据说那部书曾被论斤出售,幸好被藏书家赵世暹先生发现,最终献给了国家。” 他从事古籍数字化工作多年,对这些古籍的传奇经历了如指掌。

抵达苏州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平江路的石板路被雨水打湿,泛着温润的光泽,两旁的旧宅灯火昏黄,偶尔传来评弹艺人婉转的唱腔。三人按照约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