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刘徽(2 / 4)
思路一脉相承。
更重要的是,“割圆术”首次将“极限”思想引入数学计算,其逻辑严密性远超同时代的西方数学,成为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标志性成果。
《九章算术·方程》篇主要探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传统方法为“直除”法(即类似现代的“加减消元法”),但当方程组中未知数系数较大或项数较多时,“直除”法操作繁琐且容易出错。
刘徽在注解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互乘相消”法,即通过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乘以对方未知数的系数,使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再进行加减消元,这一方法与现代线性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本质一致,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过程。
此外,刘徽还首次明确了“负数”在方程中的应用规则。
他指出,当方程中出现“不足”或“亏欠”的量时,可用“负”来表示,并用“赤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同时规定了“正负数加减法则”:“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这一规则与现代数学的正负数加减法则完全一致,比西方最早提出负数概念的印度数学家早约600年。
在几何领域,刘徽提出了着名的“出入相补”原理,即“割补术”——将一个几何图形分割成若干部分,再将这些部分重新拼接成另一个图形,其面积或体积保持不变。这一原理成为他证明各种几何公式的核心工具。
例如,在证明“勾股定理”时,刘徽并未满足于《九章算术》中“勾三股四弦五”的经验性结论,而是通过“弦图”(即一个大正方形内包含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利用“出入相补”原理,严格证明了“勾2 + 股2 = 弦2”。
他在注文中写道:“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并通过图形割补,清晰地展示了“勾实”“股实”与“弦实”之间的面积关系,使勾股定理的证明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体积计算方面,刘徽同样运用“出入相补”原理,解决了“阳马”(底面为矩形、一条侧棱垂直于底面的四棱锥)与“鳖臑”(四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的体积问题。
他通过将一个长方体分割成三个全等的阳马,或一个阳马分割成两个全等的鳖臑,证明了“阳马体积 = 1\/3x底面积x高”“鳖臑体积 = 1\/6x底面积x高”,并进一步推导出“任何拟柱体的体积均可通过分割为阳马、鳖臑等基本几何体来计算”,为后来祖暅提出“祖暅原理”(即“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奠定了基础。
除《九章算术注》外,刘徽还着有《海岛算经》一卷(原附于《九章算术注》之后,唐代独立成篇),这部着作是中国古代测量学的集大成之作,专门探讨“可望而不可即”的物体(如海岛、山峰、深井等)的高度、距离测量问题,其核心方法是“重差术”。
“重差术”的本质是利用两次或多次测量所得的“差”,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推算出未知量。
例如,《海岛算经》开篇第一题“望海岛”:“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望岛峰,与表末参合。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着地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
刘徽的解法是:首先,设海岛高度为h,前表到海岛的距离为d,两表间距为d,前表却行距离为a1,后表却行距离为a2。
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他推导出公式: h = 3 + \\frac{3xd}{a2 - a1} , d = \\frac{a1xd}{a2 - a1} ,代入题目中的数值(1步=6尺,3丈=30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