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段匹磾(3 / 4)
,九泉之下,兄若有知,当谅我之心!”
杀害刘琨后,段匹磾的处境愈发艰难。
段末柸与石勒的军队持续进攻,蓟城最终被攻破,段匹磾率领残部逃往乐陵(今山东乐陵),投奔时任乐陵太守的邵续。
邵续也是西晋的忠臣,与段匹磾素有交情,他深知段匹磾的忠义,不计前嫌,接纳了段匹磾及其残部,并与段匹磾再次结盟,共同抵御石勒的进攻。
在乐陵,段匹磾重新振作起来,他与邵续密切配合,整顿军队,安抚百姓,试图重建抗胡防线。
他多次率军出击,与石勒的军队展开激战,虽屡战屡败,却始终没有放弃抵抗。
公元320年,石勒派遣大军围攻乐陵,邵续亲自率军出城迎战,不幸被俘。
邵续被俘后,乐陵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将领劝段匹磾投降石勒,以保全性命。
段匹磾却坚定地拒绝了,他对部下说:“我段氏世为晋臣,岂能屈身事胡虏?邵使君被俘,我更当坚守此城,以死报国,无愧于晋室,无愧于邵使君!”
此后,段匹磾独自坚守乐陵,与石勒的军队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拉锯战。
城中粮草断绝,士兵们只能以野菜、树皮充饥,却始终没有一人投降。
段匹磾亲自登城督战,身被数创,仍坚持指挥战斗。
他还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江南,向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求援,然而,东晋朝廷此时正忙于内部权力斗争,无暇北顾,段匹磾的求援信如石沉大海。
公元321年,乐陵城最终被石勒的军队攻破。段匹磾在战斗中力竭被俘,被押送至石勒的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
石勒深知段匹磾的威名与忠义,想将其招降,任命他为冠军将军,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面对石勒的利诱,段匹磾始终坚贞不屈,他对石勒说:“我段匹磾乃晋臣,岂能事你这胡虏之主?今日被俘,唯有一死,以尽臣节!”
在襄国的日子里,段匹磾始终保持着晋臣的气节,拒绝接受石勒给予的任何官职与赏赐,每日身着晋朝官服,面向南方(东晋朝廷的方向)叩拜,表达自己对晋室的忠诚。
他还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未能匡扶晋室,驱逐胡虏,反而身陷敌手,实乃愧对先帝,愧对天下百姓!”
石勒见段匹磾始终不肯投降,又担心他的忠义之名会煽动其他晋臣反抗,最终下令将段匹磾杀害。
段匹磾遇害时,年仅四十余岁。
他的死,标志着西晋末年北方最后一支坚持抗胡的鲜卑势力的覆灭,也为西晋的抗胡事业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段匹磾死后,许多中原百姓与晋臣为其哀悼,甚至连石勒的部下中,也有不少人敬佩他的忠义,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段匹磾的一生,虽以悲剧落幕,但其忠义之心与抗胡壮举,却被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晋书》为其立传,称赞他“少有志节,忠亮任气”,并评价他“在乱离之中,能守臣节,虽功未竟而身死,然其忠义之名,足以垂范后世”。
在那个“礼崩乐坏,忠义不存”的乱世,段匹磾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将领,却始终坚守晋臣气节,以“匡扶晋室、驱逐胡虏”为己任,其精神不仅超越了民族的界限,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精神的重要象征。
段匹磾的忠义,并非盲目愚忠,而是基于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对“天下一统”的追求。
他自幼研读中原典籍,深受儒家“忠义”思想的影响,将“尊王攘夷”视为自己的使命。
即使在西晋政权濒临崩溃、许多势力纷纷割据自立的情况下,他也始终没有放弃对晋室的忠诚,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