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山涛(2 / 4)
>
因此,当山涛推荐他入朝为官时,嵇康毅然决然地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表面上看起来言辞激烈,似乎是要与山涛断绝关系,但实际上这封绝交书却暗藏着嵇康对山涛的知己之情。
嵇康深知山涛并不是一个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人,他之所以写这封绝交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坚决不愿意涉足官场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替山涛避嫌,以免他因为与自己的交情而遭到司马氏的猜忌和迫害。
可惜的是,尽管嵇康如此用心良苦,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厄运。
由于他得罪了钟会,被司马昭下令处死。
在临终前,嵇康并没有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近亲,而是对年仅十岁的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嵇康对山涛人品和能力的极度信任。
而山涛也确实没有辜负嵇康的这份信任。
在嵇康去世后,他不仅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嵇绍,还亲自教导他读书习礼,将他培养成一个有道德、有才华的人。
等到嵇绍成年后,山涛更是多次向朝廷举荐他,最终使得嵇绍成为了西晋时期着名的忠臣。
嵇绍在为官期间,始终秉持着正直和忠诚的原则,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其中最为着名的便是“嵇绍血溅帝衣”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嵇绍的英勇无畏,也从侧面反映了山涛对嵇绍的教育和培养是非常成功的。
随着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西晋王朝如一轮初升的朝阳,在公元 266 年的天空中冉冉升起。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急需贤才来治理朝政,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就在这个时候,山涛这位已年过六旬的老者,却在朝廷的屡次征召下,毅然决然地选择走出那片宁静的竹林,踏入仕途的大门。
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和指责,他们认为山涛“晚节不保”,背离了竹林时期的放达初心。
然而,山涛的心中却如同明镜一般。
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若无人挺身而出,以仁心辅政,百姓必将继续遭受战乱之苦。
他的决定,并非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
山涛的仕途之路,始终秉持着“不贪权、不谋私、不结党”的原则。
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清廉自守,不为权力所诱惑,不为私利所动摇,更不与权贵们结党营私。
据《晋书》记载,山涛为官数十年,家中仅有旧宅十间,子孙们同居于此,甚至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显得有些勉强。
而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他大多都分给了宗族中的贫苦子弟,自己则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
山涛的清廉和正直,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宛如一股清流,让人敬佩不已。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晚节”,什么是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
山涛在仕途上的最大功绩,无疑是他那精准无比的识人眼光和公正无私的举荐之道。
他在担任吏部尚书期间,肩负着主管官员选拔的重任,而他所采取的方式,堪称一绝。
每当山涛要举荐一位人才时,他都会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考察。
他会详细记录下此人的品行、才能以及最适合的官职,这些记录被称为“山公启事”。
这些“启事”不仅为西晋朝廷选拔了大量的贤能之士,更为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山涛举荐人才,完全不看其出身门第,也不会因为与自己的亲疏关系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