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曹休(3 / 4)

加入书签

东吴军队大败,吕范率领残部狼狈撤退。

洞口之战的胜利,不仅重创了东吴的军事力量,更让曹魏的东南防线得到了巩固。

战后,曹丕论功行赏,升任曹休为“扬州牧”,封长平侯,让他全面负责扬州地区的军政事务——此时的曹休,已成为曹魏镇守东南的最高军事长官,手握重兵,成为曹魏政权的“东南屏障”。

在担任扬州牧期间,曹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他深知孙权并非轻易可欺之辈,遂一边加强边境的防御,一边积极训练军队,同时还注重安抚百姓、发展生产,让扬州地区在战乱中逐渐恢复生机。

据《三国志》记载,曹休在扬州期间,“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百姓大悦”,不仅赢得了士兵的拥戴,也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这种“军政合一”的治理方式,让曹魏的东南地区呈现出“兵强民富”的景象,为后续抵御东吴的进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太子曹叡即位,史称魏明帝。

曹叡即位后,对曹休更加信任,不仅继续让他担任扬州牧,还加授“大司马”之职——这是曹魏政权的最高军事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足见曹休在曹魏军政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此时的曹休,已年过五旬,历经数十年的戎马生涯,早已成为曹魏宗室中的“定海神针”。

但长期的胜利与高位,也让他逐渐产生了一丝骄傲自满的情绪——这种情绪,最终为他的人生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太和二年(228年),东吴将领周鲂向曹休诈降,声称自己因不满孙权的统治,愿意率领部众归附曹魏,并请求曹休率军接应。

曹休接到周鲂的降书后,大喜过望——他深知,若能成功接应周鲂,不仅能削弱东吴的力量,还能趁机攻占东吴的皖城(今安徽潜山),打开东吴的西北门户。

因此,他并未对周鲂的降书产生过多怀疑,而是立即上书曹叡,请求率军出征。

当时,曹魏的不少大臣都对周鲂的诈降表示怀疑,其中以老臣贾逵最为反对。

贾逵认为:“周鲂乃东吴名将,深受孙权信任,为何突然降魏?此事恐有诈,不可轻易出兵。”

曹叡也对此次出征持谨慎态度,遂下诏命曹休“小心行事,不可冒进”。

但此时的曹休早已被“平定东南”的功名冲昏了头脑,他认为贾逵等人是“过于谨慎”,遂不顾劝阻,率领十万大军南下,直奔皖城而去。

曹休率军抵达石亭(今安徽桐城西南)时,果然遭遇了东吴的埋伏——孙权早已命陆逊、朱桓、全琮等名将率领十万大军,在石亭设下三重埋伏,就等曹休自投罗网。

当曹休意识到自己中计后,为时已晚,东吴军队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曹军瞬间陷入混乱。

曹休虽然在危急时刻展现出了名将的素养,率领亲兵奋力突围,但曹军主力已被东吴军队分割包围,损失惨重。

据《三国志》记载,石亭之战中,曹军“死者万余,粮草器械尽失”,多名将领战死或被俘,是曹魏自赤壁之战后最大的一次军事失利。

曹休率领残部突围后,一路向北撤退,幸得贾逵率领援军及时赶到,才击退了东吴的追兵,保住了性命。

但此次战败,对曹休的打击极为巨大——他不仅损失了十万大军,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骄傲自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深感有负曹操与曹丕的托付,更有负曹叡的信任。

回到扬州后,曹休一病不起。他终日郁郁寡欢,时常在梦中回忆起石亭之战的惨状,心中充满了自责与愧疚。

太和二年(228年)九月,这位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