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曹昂(5 / 7)

加入书签

儿看重曹丕的沉稳,一会儿又欣赏曹植的才华。

这种犹豫,直接引发了曹丕与曹植长达十余年的明争暗斗。

为了争夺储位,曹丕与曹植各自拉拢势力:曹丕得到了贾诩、司马懿、陈群等老臣的支持,曹植则得到了杨修、丁仪、丁廙等名士的拥护。

双方明争暗斗,互相陷害,不仅消耗了曹魏集团的内部力量,还埋下了“士族与宗室矛盾”的隐患——司马懿等士族之所以支持曹丕,并非真心拥护他,而是想通过扶持曹丕,扩大士族的权力;而杨修等名士支持曹植,也只是想借助曹植的平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种“以利益为纽带”的支持,注定无法长久。

最终,曹丕在贾诩等人的帮助下,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立为魏王世子。

但这场夺嫡之争,却让曹丕对兄弟、对士族都充满了猜忌——他即位后,不仅逼死了曹植的亲信杨修,还对曹植严加防范,多次打压宗室子弟;同时,他又不得不依靠司马懿等士族来巩固政权,导致士族的权力逐渐膨胀,为后来“司马懿篡魏”埋下了祸根。

可以说,若曹昂不死,曹魏政权或许能避免“夺嫡之争”的内耗,也不会出现“士族专权”的局面,其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

此外,曹昂的死还影响了曹魏政权与士族阶层的关系。

曹昂举孝廉出身,且仁孝笃实,深得士族阶层的认可——许多谯县士族与中原名士都将曹昂视为曹氏集团的“道德标杆”,认为他能继承曹操的基业,实现“儒法合流”的治国理想。

但曹昂死后,曹丕为了争夺储位,虽然也极力拉拢士族,却更多是依靠利益交换,而非道德认同;曹植则因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士族。

因此,士族阶层对曹魏政权的认同感逐渐下降,这也为后来司马懿依靠士族力量篡夺曹魏政权提供了便利。

曹昂虽战死沙场,却并未被历史遗忘。

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历代曹魏皇帝都对曹昂进行了追封与祭祀,以表彰他“让马救父”的忠勇之举,也借此维护宗法伦理与皇室尊严。

这份跨越数代的追封,既是对曹昂个人德行的认可,更是曹魏政权对“孝悌”“忠勇”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标榜——在乱世中,唯有坚守道义,才能凝聚人心、稳固基业。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同年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

曹丕登基后,首要之事便是追封先祖与宗室,以彰显皇室血脉的尊贵与正统。

在众多宗室成员中,曹昂的地位尤为特殊——他是曹丕的长兄,更是为救曹操而死的“义士”。

因此,曹丕在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下旨,追封曹昂为“丰悼公”,并将谯县的部分食邑划作曹昂的封地,由其子曹琬(曹昂早逝,曹琬为曹丕命曹植之子过继而来)继承爵位。“丰”为封地之名,“悼”为谥号,据《逸周书·谥法解》记载,“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这一谥号既点明了曹昂英年早逝的悲剧,也暗含了对他牺牲的惋惜。

曹丕对曹昂的追封,并非单纯的兄弟情谊,更有深层的政治考量。

一方面,曹丕通过追封曹昂,向天下人展示自己“重情义、尊长兄”的形象,以缓解“夺嫡之争”后宗室内部的紧张关系——毕竟,在夺嫡过程中,曹丕对曹植、曹彰等兄弟多有打压,追封曹昂可以塑造“兄友弟恭”的假象,赢取士人与百姓的好感;另一方面,曹丕此举也是在强化“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曹昂作为长子,本应是合法继承人,他的牺牲让位于自己,追封曹昂,实则是在暗示自己的皇位继承同样符合宗法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