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王元姬(7 / 8)

加入书签

道:“二郎放心,洛阳城有司马孚大人(司马懿之弟)镇守,他老成持重,定能守住城池。我留在府中,也会多加留意——一是约束府中人,不许他们随意议论朝政,以免被人抓住把柄;二是密切关注官员家眷的动向,若有异常,及时通报司马孚大人;三是妥善处理府中的事务,让你在前线没有后顾之忧。”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你出征前,一定要安抚好朝中大臣,尤其是那些中立派的官员。可以对他们说,此次平叛是为了平定战乱,保护百姓,待叛乱平定后,定会论功行赏,不会亏待任何人。这样一来,他们便不会在你出征期间给你添乱。”

司马昭听从了元姬的建议,出征前特意召集朝中大臣,安抚人心,又把府中的事务托付给元姬,才放心地带兵前往寿春。

司马昭出征后,元姬果然按照计划行事。

她每日除了打理内宅,还会派人暗中观察官员家眷的动向。

有一次,她得知诸葛诞的亲信卫臻的家人在府中密谋,想联络其他官员家眷,趁夜打开洛阳城门,接应诸葛诞的军队。

元姬立刻派人将此事通报给司马孚,司马孚迅速派人将卫臻的家人抓获,平息了一场潜在的危机。

司马孚得知此事后,对元姬赞不绝口:“相府夫人不仅有智慧,还有胆识,若不是你及时通报,后果不堪设想。”元姬却谦虚地说:“这是我分内之事,能为司马大人和二郎分忧,是我的荣幸。”

在前线,司马昭也遇到了难题——诸葛诞坚守寿春城,东吴的援军又不断赶来,魏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

司马昭派人送回书信,向元姬诉说前线的困境。

元姬接到书信后,仔细分析了局势,给司马昭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诸葛诞虽坚守寿春,但其粮草有限,东吴援军虽多,却与诸葛诞互不信任,这是他们的弱点。你可以一方面继续围困寿春,切断诸葛诞的粮草供应;另一方面,派人去东吴援军的营地,挑拨他们与诸葛诞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忌。这样一来,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军心便会涣散,到时候再发动进攻,定能一举破城。”

司马昭接到信后,茅塞顿开,立刻按照元姬的建议行事。

他下令魏军继续围困寿春,同时派能言善辩的谋士去东吴援军的营地,散布“诸葛诞想独占功劳,不愿与东吴分功”的谣言。

东吴援军的将领本就对诸葛诞心存疑虑,听到谣言后,更是不愿再全力相助,渐渐减少了对寿春的支援。

几个月后,寿春城内的粮草耗尽,士兵们饥寒交迫,军心涣散。

司马昭见时机成熟,下令发动总攻,一举攻破了寿春城,诸葛诞战死,叛乱被平定。

司马昭凯旋归来时,洛阳城内百姓夹道欢迎。

他回到相府,第一时间找到元姬,紧紧握住她的手说:“此次平叛成功,全靠你的妙计。若不是你提醒我抓住诸葛诞和东吴援军的弱点,我恐怕还在寿春城外僵持不下。”

元姬笑着说:“这都是二郎你指挥有方,我只是提了些微不足道的建议罢了。”

随着司马昭的权势越来越大,朝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劝他“代魏称帝”,但司马昭始终没有答应。

元姬看出了他的顾虑,便在一次饭后,轻声问他:

“二郎,你是不是在担心,若代魏称帝,会留下‘篡权’的骂名?”

司马昭点点头,叹道:“父亲和兄长一生辅佐曹魏,我若取而代之,恐怕会被后人指责。况且,现在还有不少人忠于曹氏,若强行称帝,恐会引发新的叛乱。”

元姬道:“二郎的顾虑不无道理。但如今曹魏的气数已尽,陛下(曹髦)年幼,无法掌控朝政,百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