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王元姬(5 / 8)

加入书签

晏是曹爽的人,他就是想激怒你,让你在朝堂上失态,好抓住你的把柄。你若真的反驳,他说不定还会拿出更多‘证据’——那些证据或许是假的,但传出去,对你的名声不好。”

司马昭冷静下来,问道:“那我该怎么办?”

元姬道:“明日上朝,你不用辩解,只说‘守孝期间,若有不当之处,还请陛下和诸位大人指正,臣定当改过’。你越平静,何晏越没辙。况且,陛下(曹叡)也不是昏君,他知道何晏是在借题发挥。”

次日上朝,司马昭果然按照元姬说的做了。曹叡见他态度诚恳,又想起钟繇生前的功绩,便淡淡说了句“钟卿守孝勤勉,朕亦知晓,何卿不必多言”,一句话便压下了这场风波。

散朝后,司马懿特意拉住司马昭,赞许道:“二郎今日行事沉稳,颇有你父亲之风。”

司马昭心中明白,这沉稳的背后,是元姬的提点。

自那以后,司马昭越发看重元姬的见解。

每逢朝堂有棘手之事,他都会先与元姬商议。

太和六年,曹叡下令大修洛阳宫,征调了数万民夫,百姓怨声载道。

司马昭回家后,皱着眉说:“陛下此举,怕是会耗损国力。可满朝文武,要么迎合陛下,要么不敢直言,我若上书劝谏,会不会触怒陛下?”

元姬正坐在灯下缝补司马昭的锦袍,闻言停下针线,道:“陛下并非不明事理,只是登基以来,一直想做出一番政绩,才急于修宫彰显威严。你若直接劝谏‘不可修宫’,陛下定会觉得失了颜面;不如换个说法,先说‘洛阳宫确实需修缮,以显大魏气象’,再提‘如今秋收刚过,民夫需归家耕作,若强行征调,恐误了来年收成’,最后建议‘分三年修缮,每年秋收后征调民夫,既不耽误农事,也能完成修宫之事’。”

司马昭眼前一亮,次日便按元姬的建议上书。

曹叡看后,果然没有动怒,反而称赞他“既顾全大局,又体恤百姓”,还采纳了分三年修缮的建议。

此事过后,司马昭对元姬更是敬佩,常对身边人说:

“内子之智,胜我十倍。”

元姬不仅在朝堂之事上为司马昭分忧,在府中也始终秉持“包容”二字。

钟繇的继室张氏身子弱,元姬便每日亲自去请安,嘘寒问暖,还时常把自己宫里赏赐的补品送到张氏房中。

司马昭的庶妹钟琰年纪尚小,性子活泼,偶尔会犯些小错,比如打碎了府里的古董花瓶,或是对丫鬟发脾气。

每次张氏想责罚钟琰,元姬都会拦下来,轻声道:“妹妹年纪小,不懂事,我来教她便是。”

她从不疾言厉色,只是把钟琰叫到身边,耐心地跟她说“古董花瓶是先父留下的念想,该好好爱惜”“丫鬟也是爹娘生养的,要懂得尊重”。

钟琰起初还不服气,可久而久之,见元姬待自己真心,又讲得句句在理,便渐渐收敛了性子,还主动跟元姬学读书、学礼仪。

府里的人都说,有元姬这样的少夫人,是钟家的福气。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曹叡病逝,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自此,曹爽的野心越发膨胀,他大肆提拔亲信,排挤司马懿一派,甚至连郭太后都被他迁到永宁宫软禁起来。

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司马昭整日忧心忡忡,回家后常常唉声叹气。

元姬见他如此,便温了一壶酒,陪他坐在书房里。“二郎,我知道你担心司马懿大人的处境,也担心钟家会被卷进去。”元姬轻声道,“可如今曹爽势大,咱们硬碰硬,只会吃亏。司马懿大人久经沙场,城府极深,他定然有自己的打算,咱们只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