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曹节(3 / 4)
:“兄长若还念及兄妹之情,就让我陪陛下去吧。否则,我宁愿死在许都。”
曹丕无奈,只能答应。
离开许都的那一天,天刚蒙蒙亮。
曹节和刘协坐在一辆简陋的马车里,没有仪仗,没有随从,只有几个老仆跟着。
马车驶出许都城门时,曹节回头看了一眼那座囚禁了她四年的皇宫,心里却没有留恋——只要能和刘协在一起,去哪里都好。
山阳郡地处偏僻,百姓生活贫困。
刘协被废为山阳公后,没有了帝王的尊荣,却反而找回了久违的自由。
曹节陪着他,脱下了绫罗绸缎,换上了粗布衣裳,开始过起了布衣百姓的生活。
他们在山阳城外的小院子里种庄稼、种菜,曹节还跟着当地的老妇人学纺线、织布,日子虽然清贫,却很安稳。
刘协从小在宫里长大,精通医术(东汉皇室有研习医术的传统),他便在山阳城里开了一家小医馆,免费为百姓看病。
曹节就帮他抓药、记账,有时还会陪着他去乡下给村民义诊。
有一次,一个村民得了急病,家里没钱请大夫,刘协连夜赶去,熬药喂药,守了整整一夜。
村民醒来后,跪在地上感谢“刘大夫”,却不知道眼前这个温和的医者,曾经是大汉的天子。
曹节看着刘协为百姓忙碌的样子,心里很欣慰——他终于不用再被困在深宫,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不用再做那个“傀儡皇帝”。
有一天晚上,两人坐在院子里看星星,刘协握着曹节的手说:
“节儿,若不是你陪在我身边,我真不知道这日子该怎么过。山阳虽小,却比许都自在多了。”
曹节靠在他肩上,轻声说:
“陛下,只要我们在一起,就算一辈子住在这里,也很好。”
在山阳的日子里,曹节和刘协还做了很多善事。
他们减免了山阳百姓的赋税,鼓励村民开垦荒地;他们办学堂,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他们还废除了当地一些苛刻的陋俗,比如“女子不得改嫁”“祭祀要杀活畜”等。
山阳百姓都很感激他们,称他们为“山阳公”和“山阳公夫人”,甚至在他们去世后,还为他们立了祠庙。
曹丕建立魏国后,曾派人去山阳探望曹节,想给她送些钱财和物品,却被曹节拒绝了:
“我和陛下在山阳过得很好,不需要魏国的东西。兄长若真念及兄妹之情,就善待大汉的遗臣,莫要再滥杀无辜。”
使者回去后,把曹节的话告诉了曹丕,曹丕沉默了很久,之后果然没有再大规模打压汉朝遗臣。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刘协在山阳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临终前,他拉着曹节的手,断断续续地说:
“节儿,我这辈子,做了三十年的皇帝,却只有在山阳的这十四年,才像个人……我走后,你要好好活下去,莫要太想我……”
曹节泣不成声,点头答应。
刘协去世后,魏明帝曹叡(曹丕之子)按照汉代诸侯王的礼仪,将他葬在山阳的禅陵。
葬礼那天,山阳的百姓都来送葬,哭声传遍了整个山阳城。
曹节穿着素服,站在墓前,看着棺木被埋入黄土,心里一片空茫——那个陪她走过风雨、看过繁华也尝过清贫的人,终究还是先她一步走了。
刘协死后,曹节独自留在山阳的小院里。
她没有再回魏国,也没有再接受魏国的任何册封。
她每天都会去刘协的墓前看看,有时会坐在墓旁,跟他说说话,就像他还在的时候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