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伏完(3 / 4)

加入书签

> 曹操迁都许昌后,不仅控制朝政,还对皇室成员严加监视——献帝的饮食起居皆由曹氏亲信负责,宗室成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宫,甚至皇后伏寿的外戚亲属也被限制离京。

伏完曾亲眼目睹曹操在朝堂上呵斥献帝,气得献帝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后汉书·献帝纪》)

这种君臣倒置的景象,让身为汉室姻亲的伏完深感屈辱。

但从现实来看,伏完深知与曹操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曹操此时已击败吕布、袁术,占据兖、豫二州,麾下有荀彧、郭嘉等谋士,许褚、张辽等猛将,兵力达十余万。

而伏氏家族虽有声望,却无实际兵权——伏完担任的屯骑校尉仅辖数千禁军,且多为曹操亲信;阳都老家的宗族私兵不过千人,远不足以与曹军抗衡。

更重要的是,伏完清楚董承为人“志大才疏,好谋无断”,此前多次参与密谋均以失败告终,与他合作风险极大。

经过数夜的辗转反侧,伏完最终拒绝了董承的请求。

他对董承说:“今曹操势大,未可轻动。若事机不密,恐累及圣躬与皇后,愿公三思。”

为了表明立场,伏完甚至主动向曹操的谋士荀彧透露了董承的一些“不轨言行”,但隐去了衣带诏的核心内容——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想撇清自己,又不愿彻底出卖董承,暴露了他内心的矛盾。

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事件败露,董承及其同谋者被满门抄斩。

更令人震惊的是,曹操不顾汉献帝的哀求(董贵人当时已有身孕),执意诛杀了董贵人。

消息传到伏府,伏完彻夜未眠,他知道,下一个可能就是伏氏家族。

董贵人之死让许昌宫城笼罩在恐怖之中。

伏皇后亲眼目睹了曹操的残忍,也感受到了丈夫汉献帝的绝望。

这位年仅二十岁的皇后,虽身处深宫,却有着远超常人的勇气。

她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在一个深夜,秘密写下一封书信,派心腹宦官送到伏完手中。

这封被后世称为“伏后密信”的文书,如今已无原文传世,但《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了其核心内容:“操残逼帝室,擅杀董贵人,今又欲图害宗室,若不早图,汉室必亡。父为国家元舅,当思救国之策,毋令后世笑我父女无能。”

信中不仅控诉了曹操的暴行,还明确要求伏完策划诛杀曹操。

接到密信的伏完,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女儿的决绝让他既欣慰又恐惧——欣慰的是伏氏有女如此,恐惧的是这封信一旦泄露,整个家族都将万劫不复。

他将密信反复读了数十遍,泪水浸湿了信纸。

作为父亲,他不忍让女儿独自面对危险;作为汉臣,他无法坐视汉室倾颓;但作为家族的掌舵人,他又不敢拿百余人的性命冒险。

伏完开始暗中联络一些对曹操不满的旧臣,包括议郎赵彦、少府耿纪等。

他们多次在伏府秘密会面,商议对策。

赵彦提出“借孙权、刘备之力,内外夹击”的方案,认为可以派使者联络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让他们出兵攻打许昌,同时城内举事响应。

但伏完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当时孙权、刘备虽与曹操为敌,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且使者往返途中极易被曹操察觉。

耿纪则建议“利用祭祀之机,诛杀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赤壁战败后返回许昌,按惯例要到太庙祭祀祖先。

耿纪认为可以在太庙埋伏刀斧手,趁曹操行礼时将其斩杀。

伏完起初同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