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董卓(5 / 7)

加入书签

当日,董卓身着朝服,乘坐马车前往皇宫。

或许是预感不祥,他出发前“马惊不行”,心中生疑,欲返回郿坞。

吕布在旁极力劝说:“陛下病愈,召公入贺,不宜轻回。”

董卓这才打消疑虑,继续前行。

行至北掖门时,李肃等人持戟冲出,刺向董卓。

董卓身着重甲,戟刃未能刺入,只伤及手臂,他跌下车来,惊呼:“吕布何在?”

吕布应声而出,手持诏书,厉声说道:“有诏讨贼臣!”

董卓这才明白自己被背叛,破口大骂:“庸狗敢如是邪!”

吕布不再犹豫,挺矛将董卓刺死。

这位权倾天下的太师,就这样死于自己最信任的义子之手,时年五十四岁。

董卓死后,长安百姓“歌舞于道”,“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

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

其不得人心,可见一斑。

他的尸体被抛于街市,因肥胖脂油流出,看守尸体的小吏便将其肚脐点燃,“光明达曙,如是积日”——这把火,仿佛是对他一生残暴的最终审判。

然而,董卓的覆灭并未带来和平,反而开启了更大的混乱。

他的旧部李傕、郭汜等人本欲逃归西北,却在谋士贾诩的劝说下,以“为董卓报仇”为名,率领十万大军攻入长安。

长安城破后,王允被杀,吕布出逃,献帝再次沦为傀儡。

李傕、郭汜等人比董卓更为残暴,他们纵兵烧杀,“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甚至将皇宫国库洗劫一空。

二人还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攻伐,长安城在战火中再度沦为废墟,“二百里内无复孑遗”。

献帝如同浮萍,在乱兵中辗转流离,最终被曹操迎往许昌,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

而关东联军在董卓死后,彻底失去了共同的敌人,随即陷入了无休止的混战:袁绍与公孙瓒争夺河北,曹操在兖州积蓄力量,袁术在淮南称帝,刘表割据荆州,刘璋坐拥益州……

曾经统一的汉帝国,就这样被分割成无数块军阀领地,历史正式迈入了三国鼎立的前夜。

董卓的一生,始终笼罩在“凶暴”“篡逆”的标签之下,但若剥离历史书写的道德评判,便会发现他的崛起与覆灭,实为汉末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

从时代背景来看,东汉末年的衰败早已埋下伏笔。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朝政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流民四起;边疆战乱不断,军费开支浩大,朝廷不得不加重赋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黄巾起义虽被镇压,却彻底动摇了帝国的统治根基,地方豪强趁机拥兵自重,中央权威名存实亡。

董卓的出现,本质上是“中央失控、地方崛起”的必然结果——即便没有董卓,也会有张卓、李卓借着乱世登上权力舞台。

从个人特质来看,董卓的成功与失败,都源于他身上那股无法被中原文明驯服的“边地野性”。

他熟悉羌胡战法,能在西北战场屡建奇功;他懂得用“杀牛宴客”“分赏士卒”的方式笼络人心,打造出一支忠于自己的私人武装;他敢于在洛阳城中以铁腕清除异己,用极端手段打破旧有的权力格局。

这些特质让他在乱世中迅速崛起,却也让他难以融入中原士大夫的政治生态。

中原士大夫推崇“仁义礼智信”,讲究“名正言顺”,而董卓却信奉“强权即真理”。

他废立皇帝,毒杀太后,焚烧洛阳,挖掘皇陵,每一项行为都触碰了儒家伦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