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董卓(3 / 7)
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即位二十七日,罪行千余,霍光乃废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
袁绍也当庭驳斥:“汉家君天下四百余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今上无过,公欲废嫡立庶,非义也!”
面对反对声浪,董卓露出了獠牙:“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他当场拔剑威胁,卢植、袁绍虽强硬,却无兵权支撑,最终只能隐忍——袁绍次日便逃离洛阳,卢植则被免官归隐。
其他官员见状,再也无人敢反对。于是,董卓强行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献帝,自任太尉,封郿侯,不久又进位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是西汉萧何曾获的殊荣,如今却成了董卓架空皇权的标志。
为了立威,董卓还采取了极端手段:毒杀何太后与弘农王。
何太后是少帝生母,虽曾反对何进诛宦,但对董卓而言,她始终是“外戚势力”的象征;弘农王虽已被废,却仍是潜在的“复辟旗帜”。
董卓派人将鸩酒送至弘农王府,谎称“太后有诏,令王饮此酒”。
弘农王挣扎不从,最终被强灌而死,年仅十五岁。
这一行为彻底清除了宫廷中反对他的势力,却也暴露了他的残忍本性,让天下士人不寒而栗。
掌控朝政后,董卓开始毫无顾忌地宣泄其贪婪与残暴。
他纵容士兵在洛阳城内烧杀抢掠,美其名曰“搜牢”——“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
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
连汉灵帝的母亲永乐太后的侄子也未能幸免,其府邸被士兵洗劫一空,家人惨遭屠戮。
更令人发指的是,董卓甚至将魔爪伸向皇家陵寝:他下令挖掘邙山之上的帝王及公卿陵墓,盗取其中的珍宝,“又奸乱公主,妻虐宫人”,将洛阳变成了人间地狱。
对于反对他的士人,董卓更是毫不留情。
袁绍、曹操等人逃离洛阳后,他下令逮捕其家族,“诸袁死者五十余人”;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曾劝董卓“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人心”,后因反对董卓迁都而被斩首;侍御史扰龙宗只因晋见时忘了解除佩剑,便被董卓当场打死。
这些暴行让“天下士人,莫不愤怒”,也为日后的“关东讨董”埋下了伏笔。
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点燃了天下诸侯的怒火。
初平元年(190年),勃海太守袁绍被推举为盟主,关东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组成“关东军”,由此拉开了汉末军阀混战的序幕。
关东军虽声势浩大,实则各怀鬼胎:袁绍想借机树立威望,曹操欲匡扶汉室,袁术则觊觎皇位,其他诸侯多持观望态度。
但即便如此,联军的出现仍让董卓感到了威胁。
他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比如派遣徐荣在荥阳大败曹操,令孙坚一度受挫——但内心深处对关东联军仍存畏惧,尤其是担心洛阳地处中原,四面受敌,难以固守。
同时,他也急于摆脱关东士人的包围,回到自己势力范围所在的关中地区。
于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浮出水面——迁都长安。
迁都之举堪称一场浩劫。
董卓强迫洛阳数百万百姓西迁,沿途“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
百姓们被迫放弃家园,带着简陋的行李在士兵的皮鞭下前行,许多人因饥饿、疾病或反抗而死,尸体沿途堆积,竟阻断了道路。
更残忍的是,董卓为了断绝百姓的归乡之念,下令焚烧洛阳城:“悉烧宫庙、官府、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