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孙茹(3 / 8)

加入书签

甲的小将闯进来,手里举着块撕裂的战旗:“孙管事,急用一批‘火纹锦’做军旗,三日内能不能赶制出来?”

孙茹认出是太史慈麾下的校尉,见战旗上的火焰纹已模糊不堪,便道:“火纹需用朱砂染线,库房里的存货不够……”

“我让人去会稽调!”小将急道,“后天就要出征黄祖,没军旗怎么行?”

孙策却摆了摆手:“改用赭石混茜草染线,虽不如朱砂鲜亮,却更耐日晒。”他看向孙茹,“军需之物,实用为先。”

孙茹心中一动。

赭石产于豫章,茜草多在庐陵,两种染料混在一起,恰能暗合大军分兵两路的计划。

她当即点头:“我这就安排,明日午时便可交货。”

待小将走后,朱治忍不住赞道:“将军这招‘明用赭石,暗传军情’,亏得孙姑娘能接得住。”

孙策却望着雨中的锦缎轻叹:“去年若不是孙姑娘送来李术的账本,庐江之战怕是要多折损数千将士。只是……”他话锋一转,“官营织坊事务繁杂,你一个女子,终究辛苦。”

“能为将军分忧,是民女的本分。”孙茹垂下眼帘,想起留在庐江的弟妹,“况且织坊里的姐妹们,比男子更懂坚韧——就像这丝线,看着纤细,拧成一股便难折断。”

孙策闻言,忽然从袖中取出块玉佩,玉质温润,刻着孙氏的族徽:“这是先父的遗物,你且收下。往后在吴郡,若有人敢刁难,凭此玉佩可直接见我。”

玉温透过指尖传来,孙茹握紧玉佩,忽然想起父亲战死后,她抱着年幼的弟妹躲在织机下,听着外面的厮杀声,也是这样攥紧了父亲留下的半块织梭。

那年夏天,江东大旱,蚕丝减产。官营织坊的丝线库存眼看就要见底,偏偏此时曹操派来使者,要江东进贡百匹龙凤锦,否则便要兴兵南下。

议事厅里,孙策的将领们吵作一团。老将程普主张强硬拒贡,年轻的周瑜却觉得应暂避锋芒。

孙茹抱着账册站在角落,听着帐外的蝉鸣,忽然开口:“民女有一计,可两全其美。”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

孙茹展开账册:“龙凤锦需用三升丝线织一尺,百匹便是三万升。但我们可以织‘隐纹锦’——表面是云纹,斜着看才显龙凤,丝线用量可省一半。”

她顿了顿,看向孙策,“更重要的是,隐纹锦需用特殊手法织造,曹操即便得到,也仿不出,既给了他面子,又保了江东的手艺。”

周瑜眼中一亮:“此计甚妙!既不示弱,又藏了后手。”

孙策当即拍板:“就按孙管事说的办。需要多少人手,尽管调动。”

接下来的一个月,孙茹几乎住在织坊。

她将庐江带来的织工与吴郡本地织户混编,日夜教授隐纹织法。

有老织工不服:“女子怎能做我们的头?”

她便亲自上机,用一只手完成了常人需双手配合的“跳经”技法,惊得众人哑口无言。

七月初七那天,第一批隐纹锦织成。

孙策带着使者来看货,孙茹特意将锦缎铺在院中。

正午的阳光斜照下来,云纹间果然浮现出龙凤呈祥的图案,引得使者连连惊叹。

“孙姑娘好手艺。”使者抚着锦缎,“曹公若是知道这织法,定会重赏。”

孙茹浅浅一笑:“这织法是江东水土养出来的,离了吴郡的水、越地的丝,便织不出这般纹样。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

使者听懂了她的言外之意,讪讪笑道:“孙姑娘不仅手巧,嘴也巧。”

送走使者后,孙策望着满院的锦缎,忽然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