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关银屏(3 / 4)
来交换的筹码?”
然而,当她回到家中,翻开祖父的兵书,看到“夫用兵者,全国为上”的批注时,忽然想起在南中乞儿口中听到的歌谣:“汉兵来,山鬼泣,愿得明主护苍生。”
原来,比起个人恩怨,苍生安宁才是更大的“义”。
出嫁那日,成都百姓倾城而出。
关银屏身着大红婚服,外披祖父遗留的银鳞甲,甲胄上的丹凤眼纹在阳光下灼灼生光,腰间悬着一把新铸的“凤翎刀”——刀长三尺,刃薄如纸,刀柄刻着“忠义”二字,乃诸葛亮亲赠。
送亲的队伍中,既有蜀汉的文武官员,亦有南中各族的使者,马队经过之处,百姓高呼“虎女郡主”,她忽然明白,这一身红妆银甲,从此不再属于关银屏,而是属于“镇南郡主”。
南中腹地的俞元城,与成都的繁华截然不同。
青山环绕中,俚人、僚人、汉人杂居,市集上摆满了藤甲、药草、还有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改良版。
李遗亲自出城相迎,他骑一匹青骓马,腰间佩剑,见到她时,翻身下马,单膝跪地:“久闻关氏女之名,今日得见,方知‘虎女’非虚。”
洞房花烛夜,两人并未卸甲。
李遗铺开南中地图,指着各处关隘:“孟获据守的朵思大王洞,易守难攻,然其水源在山后……”
关银屏接过他手中的竹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若引藤甲兵从侧翼偷袭,断其粮草……”烛火摇曳中,两人相视一笑——这一场政治联姻,竟成了志同道合的开始。
在南中的日子,关银屏褪去了“虎女”的锋芒,却绽放出“郡主”的柔肠。
她跟着李遗走遍七擒孟获的故地,见夷人衣不蔽体,便教他们纺织蜀锦——从成都带来的蚕种,在南中的湿热气候里生长旺盛,不出半年,俞元城便有了“织锦巷”;见山民耕地艰难,便改良诸葛亮的“连弩”为“牛耕器”,木齿耙划过红土地,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汉夷共荣的希望。
最让蛮夷心服的,是她的“武略”。
某次,孟获的残余部众突袭村寨,她率数十名汉夷混编的“凤翎军”迎敌。
敌兵见为首的是个女子,皆大笑不止,却见她手起刀落,砍断敌将的长枪,反手一挑,将对方头盔挑飞——头盔落地处,露出一张惊骇的脸。
“关将军之女在此,尔等若降,免死;若战,必亡!”她的声音混着刀风,惊得敌兵纷纷弃械。
此战过后,南中百姓皆称她为“银屏夫人”,家家户户在堂屋供奉她的画像——红袍银甲,手持凤翎刀,身旁立着一只斑斓猛虎。
夷人巫师说,这是“白虎星君转世”,能护佑一方平安。
关银屏听闻,并未阻止,只是命人在画像旁加上一行小字:“汉夷一家,方得太平。”
她与李遗的感情,亦在岁月中愈发深厚。
李遗懂她的“忠义”,她懂李遗的“仁厚”。
两人育有两子一女,长子李蔚习文,常随父亲处理族中事务;次子李昂习武,拜关银屏为师,学得一手“春秋刀法”;小女儿李凤,生得最像她,三岁便能跨上小马,挥舞木刀喊“杀贼”。
每当看着儿女绕膝,她便会想起祖父在解良的庄园,那时的她,何曾想过,自己的“家”,会是这遥远的南中,会是这汉夷混居的村寨?
延熙十年(247年),李恢病逝,李遗奉诏回成都任职。
关银屏随夫归蜀,离开南中那日,数千百姓赶来相送,夷人少女献上亲手编织的花环,汉人老者捧着新酿的米酒,就连孟获的侄子,亦牵来一匹白象——那是南中最尊贵的赠礼。
她将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