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徐庶(3 / 4)

加入书签

他派人将徐庶的母亲带到自己面前,假惺惺地以礼相待,劝她写信召徐庶来曹营。

徐母是一位深明大义、刚烈正直的女子,她深知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心中对曹操充满了厌恶和痛恨。

面对曹操的威逼利诱,她毫不畏惧,破口大骂曹操是篡权夺位的奸贼,坚决不肯写信。

曹操恼羞成怒,但又不想轻易放弃这个招揽徐庶的机会,于是命人伪造了徐母的书信,派人送给徐庶。

徐庶接到这封假信后,顿时如五雷轰顶,方寸大乱。

信中,“母亲”言辞恳切,称自己命在旦夕,盼儿速来相见。

徐庶深知,若不前往曹营,母亲的性命恐怕难保;可若离开刘备,又违背了自己追随明主、匡扶汉室的初心与抱负,心中充满了痛苦与矛盾。

在那个以孝为先的时代,孝道观念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被视为做人的根本。

徐庶陷入了忠义两难的境地,他日夜难眠,内心备受煎熬。

最终,在孝道的驱使下,徐庶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刘备辞行。

辞行之时,徐庶泪流满面,他紧紧握住刘备的手,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道:“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兴复汉室,奈何如今失老母,方寸乱矣。留在此也无法再为将军效力,请从此别。但请将军放心,纵使曹操相逼,庶终身不设一谋。”

刘备听了徐庶的话,心中万分不舍,他深知徐庶此去,不仅是自己失去了一位得力的谋士,更是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

但他理解徐庶的苦衷,也敬重徐庶的孝道,只能无奈地放行。

临行前,刘备亲自为徐庶送行,望着徐庶远去的背影,刘备久久伫立,心中感慨万千。

徐庶来到曹营后,曹操以为得到了一位得力谋士,满心欢喜,对他委以官职,先后任命他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等。

然而,徐庶始终牢记自己对刘备的承诺,虽身在曹营,却心向刘备。

他对曹操的一切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都采取了消极抵制的态度,从不对曹操提出任何实质性的建议,以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忠诚。

这便是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

在一些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还增添了许多关于徐庶的精彩情节。

比如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长江两岸。

庞统向曹操献上连环计,建议将曹军的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以解决士兵晕船的问题。

曹操不知是计,欣然采纳。

而徐庶一眼便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以及周瑜即将采用的火攻之策。

但他坚守对刘备的誓言,没有向曹操告发这一阴谋。

不仅如此,他还借口防备西凉马腾、韩遂的兵变,主动请求率领一支军队离开赤壁战场。

曹操本就对西凉势力有所忌惮,便同意了徐庶的请求。

徐庶此举,在暗中也为孙刘联军的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进一步展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

在曹魏政权中,尽管徐庶担任了一定的官职,但由于他始终不愿为曹操效力,因此并未得到曹操真正的重用。

曹操生性多疑,对徐庶这种心有他属的谋士难免有所防备。

同时,徐庶自己也因心中坚守的忠义观念,不愿与曹操合作,在曹营中显得格格不入。

就这样,徐庶在曹营度过了一段孤独而无奈的时光 。

他每日身处官场,却无心政务,常常独自一人,回忆着往昔与刘备、诸葛亮等人相处的日子,心中满是感慨与遗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