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祝融(3 / 3)
滴泪。
战争结束后,祝融回到南中。
她用带回的蜀地技术,指导族人修建水利,开垦梯田;又在澜沧江畔建立"互市墟",来自蜀汉的商队与南中各部在此交易。每逢蜀汉使者来访,她都会摆下最丰盛的宴席,席间既有南中的烤蛇肉、蚂蚁蛋,也有蜀地的麻辣火锅。
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味在铜锅中翻滚,恰似她努力融合的两个世界。
延熙十五年,祝融病逝于南中。
临终前,她将记载着南中与蜀汉盟约的青铜鼎交给儿子,鼎身刻着诸葛亮手书的"和为贵"三字。"
记住,"她抚摸着儿子的脸庞,"汉人与南蛮,本是同一片日月下的子民。"
她的葬礼上,南中各族齐聚,蜀汉使者带来诸葛亮生前撰写的《南中志》修订版,扉页上的批注墨迹未干。
百年后,当旅人路过南中,仍能在古老的岩画中看到那个骑着火红战马、手掷飞刀的女子。
她的形象永远与火焰、飞鸟融为一体,在澜沧江畔的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从未离去,而是化作了守护这片土地的神灵。
在南中孩童的歌谣里,她的故事仍在代代传唱,诉说着一个关于勇气、智慧与和解的传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