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徐晃(4 / 4)

加入书签

忠勇之名,却如汾水之水,流淌在华夏文明的血脉之中,亘古不息。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徐晃的评价尤为深刻:“徐晃之解樊城,非特善战,实乃知义。其阵前拒关羽之谊,正见臣子事君之节。”

此语道破徐晃性格中“忠”的内核——他并非单纯的武夫,而是将“忠君”与“守义”深植于心的儒将。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特意收录了徐晃拒受曹操额外赏赐的细节:“太祖以晃功,欲益其封邑,晃固辞曰:‘此乃诸将之力,某何敢独贪?’”

寥寥数笔,勾勒出其谦逊之风。

唐代诗人杜牧路过徐晃故里,曾作《过杨县怀徐公明》:“铁戟沉沙锈未销,当年义胆照青霄。三分天下功名在,不及汾河月色遥。”

以铁戟、青霄、汾月等意象,寄托对这位乱世名将的追怀。

宋代文豪苏轼在《赤壁赋》中虽未直接提及徐晃,却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暗合徐晃临终前“布衣殓之”的淡泊——功名虽显赫,终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沙。

在山西运城一带的民俗中,徐晃被尊为“平安神”。

每逢年节,百姓便会在门上张贴绘有徐晃持戟的年画,谓之“镇宅避邪”。

当地传说,清光绪三年(1877年)大旱,百姓于徐晃墓前祈雨,竟得甘霖普降。

虽为迷信,却折射出民众对忠勇之士的朴素敬仰。

更有匠人以徐晃的铁戟为原型,打造出“镇河铁戟”,立于汾水险滩处,祈望其英魂能镇住水患,护佑一方安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