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王莽(3 / 4)
文传遍各地,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王莽惊恐万分,亲自率军镇压。
经过一番激战,起义最终被平息。
镇压起义后,王莽的篡汉之心愈发明显。
初始元年,王莽利用伪造的“符瑞”,宣称“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
在众人的“劝进”下,王莽终于撕下了伪装,废皇太子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
新朝建立后,王莽开始推行一系列托古改制的措施,试图挽救西汉末年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在经济方面,王莽实行王田私属制,将天下田更名为“王田”,奴婢改称为“私属”,禁止买卖。
同时,规定一户人家中男丁少于八人而田地超过九百亩的,需将多出来的田地分给邻里乡党。
原本没有田地的人,可以按照制度获得田地。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民的权益。
但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官僚贵族的强烈反对。
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他们想方设法抵制政策的执行,隐瞒土地数量,贿赂官员。
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又强迫百姓交出土地,导致诏令实施不彻底。
最终,在始建国四年,王莽不得不宣布废除这一政策。
始建国二年,王莽颁布五均赊贷法,后发展为六筦。
在长安、洛阳等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负责掌控市场物价和赊贷。
同时,国家对盐铁、山泽税和五均赊贷实行垄断。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物价,打击商人的暴利行为。
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因为赊贷逾期不还的处罚过重,许多百姓因无法偿还债务而倾家荡产。
官员们在执行过程中,也趁机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激化了社会矛盾。
币制改革是王莽经济改革中最为频繁的一项。
居摄二年,王莽改铸货币,错刀一枚值五千,契刀一枚值五百,大钱一枚值五十,与五铢钱同时流通。
始建国元年,王莽废除错刀、契刀及五铢钱,更改为金、银、龟、贝、钱、布,命名为“宝货”。
由于币种过多,换算复杂,使用不便,很快就被废除。
天凤元年,王莽再次进行币制改革,重新审核金、银、龟、贝的价值,废除大、小钱,改为货、布。
这四次币制改革,都带有掠夺剥削的色彩,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百姓苦不堪言。
在政治方面,始建国四年和天凤四年,王莽分别进行了两次列土分封,在全国建立了两千多个大小不等的封邑。
然而,受封仪式结束后,王莽却以“图簿未定”为借口,迟迟不向诸侯授予国邑。
这使得诸侯生活困窘,甚至有人不得不受雇替别人做工。
新莽政权因此失去了公卿贵族的支持。
天凤元年,王莽参照《周礼》,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制进行改革。
他废除王号,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爵;在中央设置四辅、四将,在三公之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置六监分掌皇宫戍卫、舆服;在地方上,将郡太守改为大尹,县令长改为宰,并频繁更改地名。
这些改革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反而导致冗官现象频发,官员职责不清,贪官污吏横行。
频繁更改地名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引起了贵族官僚和布衣百姓的强烈不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