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根据地狠抓农业种植和生产建设(2 / 3)

加入书签

原兵工厂的废墟上,王芳林副政委正领着后期部的工人们清理瓦砾。这位戴着眼镜的政工干部以前是学机械的,此刻却抡着镐头,额头上的汗珠混着灰尘往下淌。

“同志们加把劲!”他喊道,“早一天清理完,就能早一天开工!”

工人们大多是当地的铁匠、木匠,还有几个是从日军工厂逃出来的苦力。当听说要重建兵工厂造武器打鬼子时,没人犹豫——有个老铁匠把家里传了三代的砧子都搬来了,说“这玩意儿能打大刀,也能打炮坯”。

陈振华派来的技师正在调试修复的车床。这台机床的齿轮缺了个牙,老技师用錾子一点点凿出个新的,再用锉刀磨光滑,试机时竟转得平稳如新。

“以前给阎长官干活,糊弄了事;现在给八路军干活,得对得起良心。”老技师擦着汗说。

黎城兵工厂的车间里,甘作良正盯着新造的中正式步枪。这是用缴获的枪管和自制的枪身新组装的,枪托上还留着木头的纹路。

“每支枪都要试射五十发。”他对质检员说,“战士们在前线用命拼,咱们造的枪不能掉链子。”

黎城兵工厂的步枪制造,现在也上了两条生产线,每个月生产3000支步枪完全没有问题,加上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每月的步枪产量足以达到上万支。

同样还有盒子炮、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的生产,这些枪支的生产,已经占据了缴获枪支的一半,对于八路军的发展给予了有效的补充。

平顺县的黄崖洞兵工厂,同时还开始了迫击炮的生产,工人们用大量的钢轨熔铸成炮身,虽然迫击炮的射程比宁造迫击炮的射程短了三百米,只有2500米,但胜在轻便,拆开后能由一个战士背着走。

当第一门自制迫击炮试射成功时,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人们举着炮管欢呼,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他们终于造出了能打小鬼子的“大家伙”。

最棘手的是弹药生产,制造子弹壳需要黄铜,而根据地缺铜得厉害。陈振华想出个土办法:发动百姓捐铜钱、铜器,连寺庙里的铜佛像都捐了出来。老和尚说:“佛像能保佑人,可打跑鬼子才能让人活下去。”

工人们把铜钱熔铸成铜板,再碾压成弹壳,虽然工艺粗糙,却解了燃眉之急。有个童工负责给子弹装火药,小手被熏得漆黑,却每天数着造好的子弹说:“多造一发,就能多打死一个鬼子。”

同时将大量的子弹壳,以及炮弹壳全部回收,包括所有的部队,在领炮弹的时候,必须提供几倍数量的炮弹壳或者同重量的铜,从而来持续不断的提升炮弹和子弹的生产数量。

为了生产合金钢,陈振华专门从367师的综合后勤旅,专门组建了一个团的特殊兵力,担任运输队和保护兵力,往太原运送从冀省运来的铁矿石和晋省的铁矿石。

运输队要穿过日军的三道封锁线,不少人牺牲在路上,但没人退缩。有个运输队员在牺牲前,把最后一块铁矿石塞进怀里,说“不能让它落在鬼子手里”。

三个月后,太原兵工厂产出了第一批自制钢材。当轧钢机吐出通红的钢坯时,王芳林副政委摸着发烫的钢坯,突然对着工人们敬礼——这不是普通的钢,是根据地工业的希望。

冀北的铁矿山里,矿工们正用简陋的工具挖矿。以前这里的矿石都被日军运走,现在八路军来了,他们白天躲着鬼子,晚上偷偷挖矿,再顺着秘密通道运到太原。

矿长是个老矿工,他对大家说:“这些石头是咱们的底气,石头变成钢,钢变成炮,就能把小鬼子打跑。”

晋省的焦炭窑前,一个老工程师正和窑工们研究怎么提高焦炭质量。他们用土办法改良窑炉,让焦炭的含碳量从70%提到了85%,虽然还赶不上日军的水平,但已经能满足普通钢材的生产需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