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赵府做客,教谕探心性(4 / 6)
法…究竟从何而来?
老夫翻遍典籍,
亦难寻完全契合之论。”
来了,核心问题。
赵文萱也悄然抬眸,
目光盈盈地望向苏惟瑾,
带着浓浓的好奇与期待。
苏惟瑾心念电转,
态度愈发谦逊:
“教谕明鉴。
这些粗浅想法,并非学生凭空杜撰。
一是源于杂书。”
他顿了顿,解释道:
“学生往日…在张家时,
曾偶然整理过一些蒙尘的旧书箱,
内中有几本残破的前人笔记札记,
似是些不得志的师爷或河道小吏所著,
记录了些零散的治水心得与异想天开之念,
当时觉得有趣,便记了下来。”
(完美甩锅给无从考证的“残破杂书”)
“其二,”
他继续道,语气真诚。
“便是源于观察与胡思乱想。
学生见沭水年年治理,
却岁岁泛滥,便常思考根源何在。
见百姓垦荒导致水土流失,
便想是否可种树固土;
见官府治水头痛医头,
便想是否该如将军排兵布阵般统筹全局…
这些胡思乱想,不成体系,让教谕见笑了。”
他将超越时代的理念,
归结于“杂书”的启发和个人的“观察思考”,
既解释了来源,
又显得自己好学深思,而非妖孽。
赵明远听得目光炯炯,抚掌称善:
“好!好一个‘观察与胡思乱想’!
读书人便该如此,
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
能于细微处见真知,
于平凡处发奇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