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指点江山问国策(2 / 2)
一分钱,平白多了一个铁杆打手,怎么赞誉都不过分。
听到红参一二两银子收料,烘烤之后可以五六两、七八两售出,更是连拍大腿。
要知道,红参厂也仿莱州火器局,做成了“官办商号”。
三分入内库,三分入户部,四分留在当地养活水师,“扩大产能”。
当做到年烤十万斤,利润怎么的也超过五十万两了,年可上缴三十万两。
又多一个下蛋的金鸡,让他怎能不叫绝。
只是听到“十年之后,当见功效”,不禁有些失望。
十年啊!
黄台吉连连受挫,可见我军找到了制胜之道,怎么还要十年才能平辽?
太慢了。
朱由检忍不住问道:“十年未免太长,朕想着,能不能再快些?”
“陛下请听微臣一言。如今天灾连连,百姓困苦,应休息养生,先渡难关,再图恢复。”
陈子履知道这次奏对不止述职,也有问策的意思,早就想好了方略。
崇祯六年至七年,后金消停,流寇蛰伏,是崇祯朝难得的一段平静日子。
坐在皇帝的位置,难免有“中兴”之感,想着更进一步。
然而,这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历史上,崇祯七年七月后金入寇,再次掀起巨大的动荡。
此后流寇席卷中原,后金反复寇边,大明左支右绌,再也没有缓过劲的机会。
所以这两年,不,只剩一年半的时间里,必须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如果还想着主动出击,比如说耗费大量钱粮精兵,再筑一次大凌河之类,那真是神仙难救了。
于是不顾皇帝的意愿,反复提及国库空虚,在补好所有窟窿之前,不适宜妄谈平辽。
辽是一定要平的,不过不是现在,而是有钱之后。
朱由检当然非常失望。
连百战百胜的陈子履,都说要再等等,换别人上去,似乎更加没把握。
况且国库空虚是实情,皇帝也差不动饿兵。
除非把洪承畴调到辽东,或许能凭空自筹一些钱粮。可这样抽调,西北那摊子又能交给谁呢?
难道把陈子履调去陕西?那又缺人稳住高丽了。
朱由检想来想去,还是不太死心,于是拿出了杨嗣昌的方略。
即在辽饷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项,叫协饷也好,叫练饷也罢,总之每年再收二百五十万两。
加上严查海税所得,凑够每年300万,应该够平辽了吧。
朱由检道:“朕命毕自严算过了,加征二百五十万协饷,差不多就能找平开销。大明亿万子民,摊到每个人头上,不过几十文钱……”
陈子履听得头皮发麻,更为皇帝的天真而叹气。
如果当真每人几十文钱,那当然没事。关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