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城在人在(2 / 3)
“不仅如此。”碧梧子补充道,“这池名为泮池,体现礼制的尊卑有序,更象征儒家思想孔泽流长。”他与老张头熟识已久,耳濡目染下对儒学之事也颇有了解。
“武昌毗邻长江,想来泮池应是直通江水的,但为何池水如此浑浊?”几人步上泮桥,沈错留意了一眼水面。诛灭了日本忍者,心情放松之下也有些闲心了。
“嗯。”碧梧子皱眉张望,“秋季树叶飘落容易堵塞水道,但在夏季确实不常见。”
“还有一事差点忘了。”沈错回望大成殿说道,“大殿中的符纸贴在主梁之上。”
不久便要离开武昌,为免撤阵之人麻烦,沈错将中宫所贴符纸的位置告知了三人。
“这点师弟不必担心。中宫起的是维持九宫与平衡五行的作用,它与其他八宫五行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因此,若其他八宫失效,这中宫也就无甚作用了。”赤梧子的言外之意是这张符箓收不收回来都无关紧要。
沈错对九宫五行之事理解得并不透彻,只能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闲谈间几人已走到棂星门,这是学宫的正门。青梧子与碧梧子依照吩咐分头行事,而赤梧子则守着门口,防止他人误入其中。
师兄弟两人走后,赤梧子才显出疲态。此仗他灵气损耗自是不消说,手臂、肺腑更是伤得不轻。
沈错察言观色,伸手去取凌云子留下的竹筒,却不想牵动了左肩伤口,痛得脸色发青:“原来这处创口这般疼痛,松弛下来才发觉。”
将竹筒倾倒,只剩四颗。沈错自己吞服了一颗,剩余的悉数给了赤梧子:“这是凌云子前辈所炼丹药,可恢复些灵气。”
“师叔还会炼丹?”赤梧子吃惊不小,“真是文武全才!”
沈错点头,将竹筒收入内兜。这是恩人所赠,他不舍得丢。
“哦,我竟忘了此事!”赤梧子似是想通了缘由,“但这丹药只能补充灵气,难以起死回生,两者所用药草更是天差地别,师叔炼来何用?”
“咦?”沈错似乎从未深思过这个问题,今日得赤梧子提醒,才发觉其中疑点。
见沈错接不上话,赤梧子打圆场道:“不过师叔一向高深莫测,他的用意不是我这庸人能猜测的。”
“沈师弟今后作何打算?”赤梧子服下丹药,缓过一口气来。
“今日便要坐火车去长沙,护送曾先生一行去云南另立学府。”寻找道玄子之事解释起来复杂,沈错便也就搁下没提了。
“这些读书人身负经纶,师弟此举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赤梧子一脸肃穆。
“师兄又有何安排?我虽不了解战事却也知晓日寇军队已是黑云压城。”奸细已开始潜入城内,形势严峻不言而喻。
“师弟放心,此事我们长春观早有应对。观中典籍已尽数转移,年幼师弟也在师父的安排下去了乐山。”想到长春观的传承不会断绝,赤梧子脸上浮现欣慰。
可提及“年幼师弟”,赤梧子眼前闪过了碧梧子的身影,心中又不免痛惜:“小师弟正值青春年华,该一同去避难的。他天分强我数倍,不该埋没于此的。但…听闻前线战事吃紧,不知多少英雄儿女死战不退,客死他乡,他们哪一个不是正当年华,风华正茂?若人人如此瞻前顾后,谁去保家卫国?”想到此处,赤梧子眼神愈发坚定。
“我们师兄弟三人自小孤苦,吃的是武昌米粮,饮的是长江之水,就连…”言语间,“呛”的一声拔出宝剑,“这口道剑亦是武昌铁匠打造。如此…自是城在人在!倘若城破,日寇进到城内,我们三人定与他们拼个你死我亡!若...不幸殒命,也不过以身殉道罢了!至少未辜负了这三尺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