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郑板桥真跡,书画融合之大成作(2 / 3)
简单了。
除了这三根毛竹之外,倒是没其它內容了,连一个字都没有,只盖了一个朱红印章。
陈默仔细分辨后,
才看出来红章上的俩字是郑燮。
看到这个名字,陈默一愣,想了好一会儿,才终於想起来此人究竟是谁!
——郑板桥!
他真正的名字就是郑燮,眾人所知的“板桥”只不过是他的號而已!
想到此处,
陈默心中顿时有些激动了!
怪不得能值七百七十万呢,
没想到啊,这幅画居然是郑板桥的真跡!
对於这位初识於语文课本上的名人,陈默还是有几分了解的。
清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之一!
诗、书、画三绝之人!
绝对可以称得上清代极有代表性的文人了!
特別是他那首《竹书》中的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前世可曾在陈默做生意的低谷期,激励了他好久。
陈默思绪飘转。
这时,他目光触及的时间刚好超过29秒,
更为详细的信息在他眼前浮现。
【物品名称】:无名无字墨竹画
【作者】:郑燮(1693——1766)
【品类】:水墨画
【品质】:优
【创作时间】:1761年
【创作理念】:胸中无竹、意在笔先......
【评价】:书画融合之大成作品,写竹法代表作
【市场价格】:7,700,000元
.....
看到“写竹”二字时,
陈默一愣。
他目光重新看向画中的三棵水墨毛竹。
仔细看了一会后,
心中顿时一惊。
...
其实,以现代的技术而言,
在贗品的数量上,书画品类的,要比瓷器和金属器件多得多。
因为相比之下,
书画的贗品仿製门槛非常低。
只要有纸、笔、墨等工具,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可以对照著进行仿製。
任何东西,只要一多起来,就肯定会卷出来精品。
再加上,古代的纸张多以麻、桑树皮、竹纤维等作为原材料,只要存放於乾燥、避光、防虫的环境当中,就能保存下来。
保有量可不少。
那些有心的贗品仿製者,用这种歷经了几百年岁月的老纸进行仿製,是很难通过技术层面查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使用老纸的精製贗品画,看起来和真品之间的差距並不大,放在一起,可谓是真假难分。
..
然而陈默此时看著手中的画,
心情却不由自主的有些激盪了起来。
初看时优秀,可这种优秀放在一眾精製的贗品画当中,却並不显得突出。
特別是当他看到“写”这个字时,
重新换了一种视角再去看的时候,这才猛然惊觉。
这画中的竹子,和別的竹画不一样!
——这竹子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
將隶书的“波磔”、行草的“飞白”、楷书的“端庄”皆尽融入竹枝竹叶的勾勒之中,陈默看著画中墨水的笔触,“刀劈剑削”四个字在其心中幽然浮现。
他想到郑板桥独创的“六分半书”,
这种书体,讲究的是,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