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审计风暴(5)(2 / 4)

加入书签

型棉纺企业,都停产甚至是破产了,二是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银行压贷,资金回笼又困难,三角债增多,使棉纺厂出现市场和资金两难,一段时间之后,形成恶『性』循环,迫使企业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在这样的停止生产的过程中,棉纺厂更是无法收回货款,处境越来越恶劣,三是棉纺厂的机器设备陈旧不堪,产品档次低,花『色』品种少,没有叫得响品牌,生产成本高于同行,产品市场竞争力脆弱,因为产品没有销路,不敢引进高质量的生产线,指使企业慢慢失去了竞争力,在计划经济时期可以维持,但进入市场经济了,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自然被淘汰,四是企业负担偏重,全厂共5000职工,在职职工3200多人,离退休干部职工接近两千人,他们工资和医『药』费总额占全厂工资福利支出的50%,等于三个人干活挣的钱要养两个人,所以干不如不干、不干不如捣蛋的思想很是盛行,职工没有积极『性』,以至于后来停产的时候,竟然有很多的职工表示支持,说大家都是大锅饭,现在不干事情了,都一个样子了,五是改革力度没有到位。棉纺厂也实行过改革的试点,先是实行股份制,动员全厂干部职工参股,可由于职工太穷,拿不出股本,股份制便黄了,不过我认为,幸亏没有成功,如果股份制成功了,按照棉纺厂的管理模式,早亏得一干二净,估计现在的职工,要将厂领导班子生吃了,接下来棉纺厂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搬进厂内,分车间搞承包,情况很糟糕,企业又有一个通病,即包盈不包亏,赚了是承包人的,买别墅买轿车***,亏了是国家的,承包人是很嚣张的,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庙穷和尚富,甚至把国有企业变成比私营还要私营,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哪经得起拆腾。所以,有了这些客观因素,棉纺厂已经难以维持了。”

徐少杰眯起了眼睛,这些情况,他在相关的报告中或者是材料中间,从来没有看见过,难道说以前的领导什么都不知道吗,这应该不可能吧。

“还有就是主观问题,当然,我都是依据事实说话的。”

“我个人认为,棉纺厂的班子存在**问题,前面的情况,我就不说了,就从1993年开始说起,关于资金的情况,我们已经彻底『摸』清楚了,这期间,我们甚至有干部到南方去调查合适情况了。 1993年,银行贷款2500万给棉纺厂,当年亏损800万,也就是说,1993年总的亏损数额,是3300万元,具体的财务附表,我们都复印了,我们仔细分析过,其中有接近1000万元的亏损,没有查到明确的出处,1994年,银行贷款1500万,市财政为了扶持棉纺厂,也拿出无息贷款500万,一共是2000万元,结果当年亏损600万,也就是说,1994年总的亏损额是2600万元,1995年,棉纺厂临近倒闭,市委市『政府』花钱买稳定,协调各家银行再次贷款1000万,结果当年再亏800万,也就是说,1995年总的亏损为1800万元,账目显示,全部为生产『性』亏损,从1993年到1995年,三年时间,棉纺厂获取的资金是5500万元,也只用了三年时间,5500万元蒸发了,还在账目上摆下了2200万元的亏损,算到一起,就是7700万元了。”

“1996年,棉纺厂停产,职工每月发150元生活费,离退休干部职工工资每月按半个月标准发放,考虑丝织厂是个无底洞,三年时间,亏损太多,银行停止贷款。包袱开始转移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头上,下半年开始,棉纺厂给市『政府』和工业局写了报告,请求处理机器设备,用以维持干部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就这样,不少的机器设备,以低价卖出,有些机器设备的价格,甚至比不上废铁的价格。1997年上半年,市外贸公司为棉纺厂揽到了一笔加工十万条被面的业务,为了支持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