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兴亡洪流(2 / 5)

加入书签

攒了二百多年的粮草财物。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仅开京城内官仓所拥有的粮食,就多达五百多万石。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还只是官仓之粮。户部吏员后续查访时发现,开京内的达官贵胄家中,私藏的粮食远比官仓更多。

    ——李资谦府中光是专门储粮的“千仓院”,就藏了八十万石粟米;藏有超过十万石粮食的高丽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豪商巨贾,足有几十家。

    经过询问,吴用等人很快便得知,之所以这些高丽贵族家里家家储备粮食,主要就是因为,现在是乱世,粮食的价格一涨再涨,他们想发战争财,也想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一旦战火燃起,城门一关,商路断绝,粮食便会翻着倍往上涨,到最后甚至会出现“以金易粟而不可得”的局面。

    要知道,对守城的将士而言,粮食是支撑他们拿起兵器的底气。若是粮道被断、军粮告急,再勇猛的将士也会心生怯意。

    ——空着肚子怎能挥得动长枪、拉得开弓箭?历史上多少城池的陷落,并非因敌军勇猛,而是因城内粮尽,将士饿到无力举盾,百姓饿到易子而食,最终只能开门投降。

    而对寻常百姓来说,粮食更是生存的唯一希望。

    ——战火之下,田地会被马蹄踏平,农舍会被战火焚毁,若是家中无半粒存粮,便只能拖着妻儿四处逃难,路上要么死于流矢,要么饿毙于荒野,能活下来的不过十之二三。

    总之,单是开京一城的粮秣,差不多就够支撑大宋平定整个高丽了。

    除了粮食,官库中的兵甲辎重、战略物资也让大宋的一众官吏高兴不已。

    ——兵器库内,高丽的弓弩堆积如山,箭镞打磨得寒光凛冽;织造署的库房里,上等的高丽绢帛堆积至梁,一匹匹色泽鲜亮,比汴梁绫罗绸缎不遑多让;更有内府珍藏的金银珠宝、古董文物不可计数。

    另外,高丽的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豪商巨贾拥有的财物丝毫都不输高丽官方,甚至要多上三五倍。

    总之,仅从开京一城得到的财物,应该就足以支撑大宋横扫高丽了。

    与此同时,大宋的户部、工部、交通部、铁道部的官吏与工匠,也已抵达开京。他们带着图纸与仪器,先是勘察礼成港——原有的港口还是有些小,不够大宋用,工部尚书李诫亲自规划,下令增修三座深水码头,可容纳上百艘大宋宝船同时停靠;又在港口周边修建避风港,以防秋冬季节的海上风暴损毁船只。

    而铁路的修建,更是重中之重。

    工部、交通部和铁道部的官吏沿着鸭绿江一路勘察,最终定下路线:从辽东沈阳府出发,过鸭绿江大桥,经开京,再向东南延伸至庆尚道、全罗道。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