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高丽王后(1 / 4)

加入书签

    …

    对于宋军从海上打过来,开京的人已经知道了。

    不。

    应该说,自从王俣君臣选择配合金国与大宋交战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知道,早晚有一天大宋会找高丽报仇的。

    只不过,那时王俣君臣以为,高丽的北方有金国挡着,他们完全可以等金国败了再投降,毕竟,高丽的生存之道就是以小事大,左右摇摆,中原王朝强大,就投靠中原王朝,草原王朝强大就投靠草原王朝。

    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到了,大宋有可能会从海上打过来。

    可除了高丽的北方之外,高丽的其它地区与大宋都隔着这个时代难以跨过的大海,如果是从海上打过来,战争成本实在是太大了,也太考验国力了,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大宋就算是从海上打过来,估计也就能来一两万人马,不太可能有更多的宋军。

    基于这种判断,他们在礼成港和礼成城做了充足的准备,以为留了足够多的兵力,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不想,他们左等,大宋不派军队从海上攻过来;右等,大宋也不派军队从海上攻过来。

    就这么,他们等了两年多。

    就在他们等得开始松懈,甚至将礼成港和礼成城的兵力调走了一部分北上去帮金国打仗之际,宋军从海上打了过来。

    而且,远超他们想象的是,大宋一次性就派来了十万大军,以及充足的粮草辎重。

    更超乎他们想象的是,大宋没有选择自己蛮干,而是选择拉拢高丽平民和解放高丽奴婢,用高丽人打高丽。

    这使得宋军已经远不止十万这么简单了。

    更麻烦的是,大宋一上来就做出了明确的选择,也就是,选择了占有高丽人口最多的高丽平民阶层和高丽奴婢阶层,将矛头对准了他们这些高丽的统治者,让他们连议和都议不了。

    高丽危矣!

    面对这样危急的局面,高丽新君,也就是还不到十岁的王楷,召集众臣,商议应对大宋打过来之策。

    前文书说了,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率军打到高丽开京,捉走了高丽睿宗王俣,挟天子以令高丽。

    国不可一日无君。

    等金人撤军了之后,以李资谦、金富轼为首的一众高丽大臣,拥护年仅当时七岁的太子王楷登基,遥尊高丽睿宗王俣为太上皇。

    王楷继位时,比历史上还要小,只有七岁,他的叔叔们颇有步他们父亲高丽肃宗后尘的觊觎之心。

    不想,李资谦技高一筹,他果断把他的第三个女儿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