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迁都北京定紫禁,女真图存起险招(4 / 6)

加入书签

兴起,让百姓的生计有了更多选择。农妇们不再只守着织机,可进纺织厂当女工,每月工钱比在家织布多三成;头脑灵活的年轻人更是纷纷投身到新兴的工业浪潮之中,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新生技术,成为工匠,进入高收入群体当中;就连孩童也能帮着工厂分拣棉花、搬运小件,贴补家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大宋市集上的商品愈发琳琅满目。从各式机制布料、搪瓷器皿、玻璃制品,到罐头、饼干、肥皂、火柴,再到铁钉、铁丝、小型机械零件,乃至钟表、灯具、新式农具……吃穿用度、生产所需,品类繁多,层出不穷。

    这些商品从城市铺到乡镇,从内地远销海外,使得大小商铺星罗棋布,市集日日人声鼎沸,商队往来不绝。

    南北货物流通如织,海陆贸易愈发兴旺。

    大宋的商业由此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而朝廷通过征收商业税、关税,国库日益充盈。

    这使得赵俣既能继续投入基础建设,又能减免农税,缓和民间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根基。国库的充盈如同源头活水,滋养着大宋这棵参天巨树,使其枝繁叶茂,愈发茁壮。

    此时的大宋,已不再是单一的农业帝国。从北京工地上高耸的钢筋骨架,到南京纺织厂飘出的棉布清香;从西京矿场传出的机械轰鸣,到东京的各种现代工厂林立,一个融合了传统礼制与工业力量的新王朝,正以蓬勃之势,屹立于世界东方。

    赵俣站在紫禁城尚未完工的角楼上,望着远处车水马龙的工地与工厂的袅袅炊烟,知道这不仅是一座城的崛起,更是一个时代的蜕变。

    ‘再发展几年,或许我就能三年横扫草原,二十年横扫世界!’

    ……

    就在赵俣率领大宋高速发展之际,完颜阿骨打也没有乖乖等死,尤其是在他看出来了根本就不可能跟大宋议和之后。

    为了自救,完颜阿骨打做出了一个谁都没有料到的决定——对女真的宿敌高丽发动战争。

    早在高丽建国之初,部分女真部落(如长白山女真、鸭绿江女真)就分布在高丽东北部边境,曾短暂向高丽称臣纳贡,接受高丽封号,双方存在贸易往来(如女真以皮毛、马匹交换高丽的铁器、纺织品)。

    随着女真部落壮大,与高丽在领土(尤其是鸭绿江流域)和资源上的冲突加剧。

    于是,高丽多次出兵征讨女真部落,试图控制边境;女真则时常袭扰高丽边境,双方战事不断。

    那时的女真,并非统一族群,各部落对高丽态度不一,部分部落与高丽保持合作,部分则长期对抗。高丽通过“羁縻”政策拉拢部分女真部落,以牵制其他势力,形成复杂的地缘平衡。

    总体而言,早期两者关系以边境博弈为核心,既有经济文化交流,也因领土和势力范围产生频繁冲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