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赵俣:我不想当第二个朱棣(3 / 5)
p; 在政治上,要想打败自己的敌人,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的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的朋友搞的少少的,再一举将敌人消灭掉。
切记,见蛇不打三分罪,打蛇不死七分罪。
所以,辽金这场战争,赵俣会让他们双方先打,等到什么时候,辽国真的挺不住了,辽人和金人之间的仇恨已经发展到了某些辽人跟金人不死不休的地步,赵俣再站出来收取胜利的果实,也为时不晚。
因此,在辽金进行战争之际,赵俣将之前制定好的改革全面落实,尤其是在士绅地主没有遭到重创的荆湖地区、蜀地。还有,对之前遭到宋江义军和方腊义军重创的地区进行免税,让其好好休养生息。
除此之外,赵俣大搞基础建设,比如他让人将京杭大运河进行了改造。
此前的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路线迂回,从南方到燕地需绕行洛阳,运输距离长、成本高,无法满足前线对物资运输的迫切需求。
一旦对辽国或者金国开战,需要大量物资维持统治、供养军队。通过改造大运河,可实现南方物资直抵燕地,减少运输时间和损耗。
隋唐大运河部分河道因战乱、泥沙淤积等原因逐渐废弃,且路线曲折(如从杭州到洛阳再到燕京),一旦赵宋王朝对北方动手,赵宋王朝需要更直接的南北通道。
具体就是,赵俣让人连接汶水和泗水,打通了从淮河到山东的水路,使南方物资可经淮河进入山东。又让人连接济州河与御河,将运河路线从迂回的洛阳方向改为直线,直接连接山东与河北,缩短了南北距离。同时,让人连接涿州与通州,最终与白河衔接,使运河直达涿州甚至直达燕京城内的积水潭,解决了物资从通州到涿州(甚至是到燕京)的最后一段运输难题。
赵俣对大运河的改造,并非完全“挖开”全新的运河,而是在原有运河的基础上进行裁弯取直、疏通和新建,通过这些工程,形成了从杭州直达宋辽边疆(甚至是直达燕京)的南北大运河,路线比隋唐大运河缩短了近一千公里,运输效率大幅提升。南方的粮食等战略物资可通过运河高效运往北方,确保战时赵宋王朝的后勤补给线,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除了修建疏通内河,赵俣还下令多造海船、修建海港,增加海运的能力。
为此,麻晓娇甚至帮赵俣“发明”了集装箱,以及与之配套的简易起重机,并为将来的卡车发明和火车发明留好了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琼州港和广州港,已经有专门拉动空集装箱的象车,以及用于搬运货物的大象了。
另外,赵俣下令修路。
这既是为将来进行陆路运输物资进行未雨绸缪,也是在为将来修建铁路预设路基。
实际上,这些基础建设,赵宋王朝早就在建了。
也是靠着大搞基础建设,赵俣给赵宋王朝的百姓提供了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