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赵俣:我的大宋帝国!(4 / 5)
nbsp; 而张纯她们想要的,将赵俣的一些儿子分封到中国以外去,其实细想想,不就是元朝和四大汗国等宗藩属国模式。
这样的好处是,既能拓展赵宋王朝的影响力,又能缓解内部权力争夺的压力。
而且,将自己的儿子分封至海外,他们会以宗主国为依托,在当地建立起藩属政权,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制度与先进的生产技术,让汉字、儒家思想、瓷器丝绸等成为海外藩国争相效仿和追捧的对象,使赵宋王朝的声威远播四海,构建起以赵宋王朝为核心的庞大朝贡贸易体系。
从战略层面来看,这些海外藩国可成为赵宋王朝的战略支点。一旦本土遭遇外敌入侵,海外藩国能从侧后方对敌人形成牵制,如在沿海地区骚扰敌军补给线,或配合赵宋王朝的水师夹击敌人。同时,藩国所在之地若有丰富资源,可通过贸易源源不断输送回赵宋王朝,充实国库,增强国力。
对于赵俣的儿子们自身而言,海外封藩能给予他们广阔的施展空间,使他们不再局限于皇城的勾心斗角,而是能在新的土地上开疆拓土、建立功业,满足他们的政治抱负。
这样一来,赵俣这个父亲,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这些儿子,充分尽到了一位父亲的责任。
最重要的是,赵俣的后代要是分散到全世界,不论发生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赵俣的血脉都不至于断绝。
总之,尽管张纯她们的提议有些异想天开,甚至有可能陷赵俣于昏君的地步,但赵俣还是对她们的提议动心了。
沉默了不知多久,赵俣才在五女担心、忐忑又期待的目光的注视下,说道:“此事绝不可声张,不然必害其成也。”
五女大喜!她们知道,赵俣这是答应了。
张纯趁热打铁道:“我几个想先迁内河运输为海运,以促海船研发,不知官家意下如何?”
赵俣一听就明白了,张纯她们这是想改变每年从南方向北方运粮的方式。
这看起来只是改变一条航线而已,实际上却涉及到很多的事和利益。
别的先不说。
赵宋朝廷定东南六路漕粮上供额为六百万石,按实载四十石粮配一夫的标准,以及赵宋王朝纲运的相关制度推算,运输这些漕粮,淮南运河、汴河、两浙运河、长江各段共需纤夫十五万一千四百三十余人。
此外,广济河、惠民河的漕粮运输也需纤夫,这两路至少又有三万四千五百人。
合计进出汴京的漕粮运输所需纤夫约一十九万人,而这还未计入各州漕粮汇聚到运河和长江的运输过程所需纤夫,所以运输上供漕粮所需的纤夫实际会超过二十万人。
除纤夫外,船舶驾驶人员还有梢工。若以历史上南宋川江七百料马船梢工与纤夫(水手)一比八点五的比例计算,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