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御史上奏本,鱼儿咬钩!(1 / 5)

加入书签

第179章 御史上奏本,鱼儿咬钩!

礼部。

徐士隆踏着青石板踱入礼部内院,忽闻假山后,传来刻意压低的议论声。

“‘星汉灿烂四字,当真是气象万千江解元才气,令人佩服!”

“依我看,‘洪波涌起才是真章法.”

他脚步微顿,指尖不自觉地摩挲起腰间玉带。

“徐大人!”

转过月洞门,正撞见几名书吏,慌忙散开的模样——有人袖中还露出半卷新誊抄的《观沧海》。

翰林院。

申时。

松墨香气里,几位翰林侍读在紫藤架下亭阁,围作一圈。

有人以指尖蘸茶,在青石案几上勾画诗文脉络;

有人捧着邸报反复比照,朱笔在“日月之行”四字旁,重重圈点。

徐士隆来翰林院公务,穿过亭阁,从紫藤架下路过,忽然觉得这暮风有些刺骨。

出了翰林院,轿子走在天街上返回徐府。

轿帘微晃,徐士隆望着街边书肆——三五举子,正争相购买新刻的《沧海集注》。

掌柜高声吆喝:“江解元镇国诗篇真迹摹本,有翰林学士的批注点评!今日只剩最后十册.明日再来,明日再来!”

徐士隆忽然喉间泛起一丝酸涩味。

轿外细雨渐密,打湿了书肆檐下,那幅新挂的桃符,上面墨迹淋漓地写着: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这幅场景也不奇怪,一篇镇国诗文出世,若是能剖析出其精华所在,对他们日后写诗词文章,大有裨益!

这两日,不论他前往何处,三省六部、翰林院,几乎皆能遇到这番场景。

让他心中不快。

回到徐侍郎府邸。

徐士隆负手立于书房窗前。

案头一封未署名的《请查‘镇国诗文疏》已搁置两日,朱砂批红的“急”字如凝固的血迹,渐渐褪成暗褐色。

他指尖轻叩,眉间川字纹愈发深刻。

已经等了两日,迟迟不见琅琊王世子李仪光上书三省,参奏江南道解元江行舟写帝王诗《观沧海》。

他这份准备好的折子,也无用武之地。

徐士隆沉默,心中复盘许久,不由轻叹。

“唉看来蛊惑李世子这步棋,还是下错了!”

一声长叹混着余韵,消散在寒风里。

“李仪光乃琅琊诸侯世子,身份尊贵,不缺功绩。他与江行舟虽有间隙,也未到鱼死网破之地。

这份参奏检举江行舟写《帝王诗》的功劳,还不足以诱惑他上钩!”

“况且,琅琊王府卧虎藏龙,顶级谋士不乏其人。

诸如太傅贾充之流,又岂会看不透这局中杀机定会劝阻!

避免琅琊王府,陷入和江行舟死斗之杀局!”

他转身望向案牍,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

“贾充那个老狐狸,定是嗅到了局中的血腥味。

如今已过两日,李世子至今尚未动手,应是顾忌其中凶险,放弃了上本参奏!”

徐士隆指节重重敲在《观沧海》的抄本上,墨迹未干的“东临碣石”。

“江行舟倒是比我想象的更难撼动!”

烛火摇曳间。

徐士隆眼中闪过一丝冷光。

“什么人,才会咬这钩,发起攻击呢”

他缓缓踱步,思绪如窗外飘落的枯叶,纷乱却又清晰。

——御史台。

那里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